《鬢邊不是海棠紅》《瑜你臺上見》等影視綜藝成功吸粉
傳統戲曲文化離年輕觀眾還有多遠?
閱讀提示
戲曲與電視劇、綜藝搭檔,能否真正點燃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熱愛?面對網生代,傳統戲曲還有多少路要走?
本周,正在愛奇藝上熱播的民國傳奇情感大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下文簡稱《鬢邊》)迎來大結局。這部以京劇為背景的網劇引發了年輕觀眾對于戲曲的關注和熱愛。另一檔網絡綜藝《瑜你臺上見》也同步開播,京劇名角王珮瑜以脫口秀的形式宣傳京劇文化。
電視劇流量助力戲曲普及
《鬢邊不是海棠紅》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北平,天才京劇名伶商細蕊與愛國商人程鳳臺因戲結緣,惺惺相惜,攜手振興京劇國粹、以身救國的故事。京劇是整部劇的背景與精神內核。
該劇戲曲指導老師介紹,全劇涉及的京劇、昆曲劇目有四五十出,僅主角商細蕊一人就需要表演二三十出劇目的不同片段,涉及不同的唱腔、表演。此外,此劇還準備了200多套戲服,1:1復刻了湖廣會館、京廣會館,從戲曲場景到戲曲造型,全程都有專業老師把關。為了向對戲曲藝術了解不深的觀眾科普京劇知識,制作方還通過字幕等方式制作了《鬢邊》百科,每當劇中人物說起行話或是唱起片段,字幕會進行言簡意賅的解釋,觀眾也可點擊“查看詳情”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
隨著劇情的推進,該劇豆瓣評分也在上升,有網友評價“很難得有戲曲占這么大篇幅的劇”。“這部劇真是把文化詮釋得很好了。保護戲曲文化,不僅僅是電視劇和程鳳臺的事,更是現在我們應該承擔起的事。”“看完劇后,95后的我,竟然喜歡上看戲曲頻道了。”當然也有人質疑演員唱腔不夠專業,擔心會引起觀眾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誤解。
面對質疑,編劇于正談道,“京劇門檻高也好,普及難也罷,該做的總是要去做,或許會收獲一些驚喜,或許能讓一部分人去關注京劇,那就夠了。期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可以在塵埃里開出花來。”
近些年,熱播的電視劇中也常能看見戲曲的身影,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州評彈、《熱血同行》中演員易烊千璽的京劇裝扮。與《鬢邊》同期上線的《新世界》中,戲曲元素也為人物出場增添了許多氣勢。
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文化評論基地主任謝伯梁談到,影視劇中無論是以戲曲為主線還是摻雜戲曲元素,對于普及戲曲文化有極大助益作用。“影視劇有較強的代入感,容易降低戲曲的理解門檻。此外,精致的戲曲元素也有助于提升影視劇的質感和新奇感。明星的演繹會對傳統戲曲起到‘代言’宣傳效果。”
戲曲與綜藝的破次元探索
“我跟所有的年輕朋友說,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另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3月27日,京劇余派第四代傳人王佩瑜的京劇脫口秀《瑜你臺上見》在網絡平臺開播。《瑜你臺上見》圍繞著熱映的《鬢邊》電視劇展開,通過王佩瑜寓教于樂的講解,帶領觀眾了解京劇典故、京劇知識以及梨園往事。
不同于京劇表演的一板一眼,王佩瑜常在節目中用當下年輕人熟知的網絡語言引入話題,水牌子與躺贏、成角兒與躺贏、鼓師與freestyle……這些京劇知識與互聯網的破次元結合,體現了“京劇其實很好玩”的一面。每期節目結束時,王佩瑜還會為觀眾帶來一段裝扮完整的彩唱,加深觀眾對于京劇的理解。
脫口秀與京劇兩種不同形態的文化在舞臺上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該檔節目上線后便收獲了一票年輕觀眾的喜愛,首期節目上線后占據愛奇藝站內“綜藝飆升榜”“脫口秀榜”“曲藝榜”第一,站內熱度值峰值達到3600。
《瑜你臺上見》之前,戲曲也曾與不同類型的綜藝形式有過多次碰撞。《叮咯嚨咚嗆》《傳承中國》是將戲曲嫁接到真人秀形式中,明星在唱、念、做、打過程中,展現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喝彩中國》《中國戲曲大會》等節目則是通過競技的形式展現戲曲的豐富多彩。
當然,在戲曲對接綜藝的過程中,也曾因“水土不服”“過度娛樂化”而遭非議,被網友指責“糟蹋國粹”。《叮咯嚨咚嗆》制作人兼主持人董藝曾深有感觸地說:“最難的是既要保證傳統文化的核心,又要實現將自然、娛樂等綜藝特色完美結合,不是為娛而娛。”
“京劇看上去離現代人十分遙遠,與綜藝節目主打的娛樂性似乎相距甚遠。但從京劇200年的歷史來看,它本就是從大眾的生活中走來,人們愛看戲,愛的正是戲文、聲調、故事能夠娛人娛情,‘娛樂性’不是妥協,恰是回歸。” 王佩瑜談到,當代戲曲文化的傳播與普及,必須打破次元壁壘,用當下年輕人喜愛、接受的方式來傳播京劇文化。
培養網生代粉絲之路
“德云女孩”指的是一群喜歡聽德云社相聲的女孩。在成為“德云女孩”之前,大三女孩王程從未想過自己會喜歡上相聲這種傳統戲曲藝術。現在的她,會攢錢購買德云社的演出票,帶著熒光棒為自己喜歡的演員打call。“以前總覺得都是爺爺奶奶們才聽戲唱曲。但聽了德云社相聲演員們唱的太平歌詞、評劇,聽了他們將當下的生活融入相聲后,才發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寶藏。”
統計數據顯示,德云社觀眾中18歲至34歲的人群從2018年的51%上升到2019年的64%;2019年女性會員數較2018年上升240%,男女比例從2018年的6:4變成如今的5:5。
“傳統藝術培養年輕粉絲之路,并非那么容易。”謝伯梁談到,無論是影視劇、綜藝還是德云社現象,對于當前戲曲普及而言,只能起到啟蒙作用,劇團和演員要做的還很多。
在謝伯梁看來,對于戲曲藝術的推廣,學校的戲曲科普教育必不可少。“電視劇或是綜藝,只能讓年輕觀眾了解戲曲藝術的皮毛,還需要系統的教育,讓年輕觀眾在舞臺現場近距離接觸戲曲藝術”。
另一方面,謝伯梁也呼吁,院團在關注創作的同時,要多關注宣傳推廣,運用當前年輕人喜好的新媒體手段走到年輕人身邊。“
通過短視頻或是直播,戲曲中的一個片段、一個扮相都能收獲網友們的點贊關注。此外,傳統戲曲搭載了網游、動漫等形式,也獲得了不俗的成績。當前的戲曲宣傳教育,要找準路子,面向青年觀眾做精準傳播”同時,也要警惕碎片化、膚淺化、過度商業化。
曹玥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