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松林
紅色票證是收藏界的重要內容。那些珍貴的紅色票證曾為中國革命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重溫這些有著歷史印記的票證,就是重溫革命歷史。解放戰爭時期成立的陜南區,根據形勢需要,曾發行過不同面額的糧票和借糧收據,由于陜南區存在只有兩年多時間,當年發行的紅色票證存世非常稀少,成為藏界珍品。
陜南區是黨的歷史上較為短暫的一個省級行政單位。陜南區因南倚大巴山、北靠秦嶺、東臨武當山、西接隴東南,地處陜西省南部而得名,是解放戰爭時期陳(賡)謝(富治)兵團于1947年9月開辟的相當于省級行政區的解放區,境域設有兩鄖、商洛、安康、漢中4個地區36個縣(市),人口500多萬,面積9.7萬平方公里。1949年12月遷址漢中,1951年2月撤銷建制,其轄區分別并入陜西、湖北兩省。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陜西省靖邊縣小河村召開前委會議決定,將原擬定調往陜北加強西北野戰軍作戰的晉冀魯豫第4縱12旅改為南下,和秦基偉率領的第9縱隊、西北民主聯軍38軍17師共約8萬人,組建成1個戰略兵團,由陳賡、謝富治統一指揮(史稱陳謝兵團),并成立兵團前方委員會(簡稱前委)。8月,陳謝兵團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突破敵茅津渡至官陽段黃河防線,進軍豫西,直插陜南,建立了豫陜鄂解放區。1948年5月,中共中央電令,在豫陜鄂解放區基礎上,分別成立陜南區和豫西區。它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部署的解放大西北的軍事戰略之一,對于影響鄂豫川陜四省乃至全國各大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年6月7日,陜南區黨委、行署、軍區在湖北省鄖縣成立,汪鋒任區黨委書記、軍區政委,時逸之任行署主任,劉金軒任陜南軍區司令員,陳先瑞任副司令員。陜南區轄兩鄖、商洛兩個專區10個縣,下轄人口200余萬。擴展區域為包括漢中、安康在內的整個陜南地區,潛在人口約500萬。
陜南軍區成立時,有正規部隊12個旅、17個師共1.5萬人,地方武裝5個獨立團、8個獨立營(縣大隊)、47個區干隊共萬余人。為了保證部隊供給和解放區的穩定,紅色票證應運而生。
據漢中市檔案館主編的《陜南區革命歷史檔案史料匯編》輯錄:陜南區行署在湖北鄖縣成立后,即建立了財政處,各專、縣亦相應建立了財政機構。各地在抓軍事工作的同時,把發展經濟列入重要日程。為了保證部隊糧食和柴草供給,行署財政處印發了小麥票和苞谷票。小麥票面為1、2、5、10、50斤5種,票色1、2、5斤為紅色,10、50斤為藍色;苞谷票面為1、2、5、10、50斤5種,票色為黃色;柴票票面為5、10、40、100、200斤5種,票色為黑色;草票票面為5、10、20、50、100斤5種,票色為紫褐色;細糧以小麥、粗糧以苞谷為標準,其他糧食按折合辦法發放。折合標準,小米1斤折大米1斤、小麥1斤半、苞谷1斤6兩。大米1斤折小米1斤、小麥1斤半、綠豆1斤、苞谷1斤6兩。馬料以苞谷為標準,苞谷每斤折黃豆1斤。
陜南區行署規定,票證只限于野戰軍、地方武裝使用,地方黨政民機關與后方機關不得使用。機關人員柴草的供給,原則上由機關自備。柴草票只準抵交應征之柴草任務,不得抵作公糧。
1949年后,為籌措部隊西征軍糧,陜南區還發行了《借糧收據》和《借草收據》(定額制式),可由村民交民主政府抵交公糧、柴草。同時還發行了專供陜南區使用的紙幣和郵票。
當時部隊的供給標準為:機關和直屬隊,干部每人每日小米1斤4兩;作戰部隊不分干部戰士,每人每日小麥1斤8兩。1949年6月調整為:軍分區機關干部、傷病員、縣區武裝、警衛武裝及勤雜人員,每人每日小麥2斤2兩;基干團、野戰軍,每人每日小麥2斤4兩。各機關、部隊平時自行搬運領糧。戰時,憑陜南行署統一印發的軍用糧票及借糧證兌取糧食。軍區機關部隊燒柴,每人每日2斤。平時自行購買,進入新區作戰則使用柴票、借草證,按供給需要,持柴、草票向當地政府或村公所兌取柴草。在解放戰爭時期,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陜南行署印制的糧票除鄂陜邊、陜川邊,還曾在河南省西部部分地區流通使用。
1951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西進漢中的陜南行署區完成歷史使命,陜南區黨委、行署、軍區同時撤銷。陜南區發行的票證,也逐步退出流通。
目前,陜南區的紅色票證非常稀少,成為藏品界的珍品。據說陜南區糧票和借糧收據僅存世8枚。2014年3月,安康市旬陽縣發現陜南區發行的苞谷票2斤1張,小麥票1斤、2斤各1張。當年9月,這3張糧票被送到北京全國票證交流會上,被天津的季先生以數萬元拍得。2014年4月,湖北省十堰市發現苞谷票2斤1張,被海南的王先生以4600元拍得。再就是留存在陜南收藏者手中的小麥票10斤、50斤,苞谷票10斤和借糧收據苞谷票50斤各1張。
見證了陜南區歷史的紅色票證,已成為收藏界紅色藏品的驕子。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