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宜 (張和平供圖)
張子宜被于右任稱作是陜西籍的慈善第一人。申請創辦民生市場的時候,張子宜已65歲。為什么不是別人而是張子宜提出申請?這里面還有一段故事。
□呂志軍
西安民生百貨大樓是西北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商業企業之一,但鮮有人知道,這所商業機構在七十年前是誰創建的?又是如何誕生的?
其創建者就是陜西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慈善家張子宜。
張子宜被于右任稱作是陜西籍的慈善第一人。于右任先生曾說,陜西有三位備受社會稱贊的人,一位是水利專家李儀祉,一位是組建《大公報》的報人、學者張季鸞,第三個就是陜西慈善事業的開創者、老同盟會員張子宜。
1946年5月27日,一封手書擺上西安市市長張丹柏的桌頭。當時張丹柏上任不到一個月。此信是張子宜呈送的,信中說,“本院南邊與民樂園毗連之崇悌路……近年來已成為布匹商之交易場所,每日自晨達午,商人云集,攤販遍地,馬路兩側全無空隙,即馬路中間亦摩肩擦踵,途為之塞,以通行發生爭端者,日日有數起,擾攘擁擠極為紛亂,若不急謀救濟,則不但有礙市容,且非發展商業之道。本院內現有空場甚大,擬辟為攤販商場,移崇悌路之攤販于此交易,庶可免市面之混亂,增進商人之便利,兼可裕本院之孤兒教養費用。”
信中所提崇悌路,為現在西安市東二路一帶;“本院”是指西安孤兒教養院,后為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張子宜任院長。
申請創辦民生市場的時候,張子宜已65歲。為什么不是別人而是張子宜提出申請?這里面還有一段故事。
1920年春,張子宜赴天津參加全國基督教第八次代表會。會后到北京游歷,由石雨琴陪同參觀龍泉寺佛教孤兒院,又參觀千佛寺貧兒院。石雨琴因張子宜歷年在西安擔任救濟工作,因之介紹參觀這兩個救濟團體。張子宜回陜,當時陜西連年水旱,流離載道,“西安市上漂流乞食的孩童,鳩形鵠面,異常可憐,若不設法救濟,將來不死于饑寒,即入于下流!”遂發愿在西安辦一孤兒院,收容無依兒童。但張個人財力綿薄,因聯絡本市高增爵、郭希仁諸先生共同發起,擬在南新街購地十畝作為院址,因故迄未辦到。恰巧陸建章的兒子陸紹文派人來陜清理陸氏在西安的產業,遂將陸紹文在西安滿城所購地皮捐助20畝,作為院址,陸續建房并收容孤兒20余名。
孤兒教養院初成立,慢慢得到社會人士的同情與援助,有的捐款,有的捐衣服和食糧。到1926年鎮嵩軍圍城時,收容兒童已100余名。在此階段,城內食糧缺乏,就購買麩皮油渣、屠宰牲口給孩子們充饑。當時各中等學校部分學生斷炊,張子宜等向各方募款救助。此時城內死亡枕藉,慘不忍睹。到農歷十月二十四西安解圍,在八個月的“圍城之戰”中,西安居民有數萬人餓死,但孤兒院卻沒有一名師生死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因遭兵災,孤兒忽然加多,迭次由陜西省政府撥款贊助。至1927年初小已增至四班,同年下半年即添設高小班。全年建筑教室宿舍60間,孩子在課外排演戲劇,不斷在西安演出,藉以補助經費。
孤兒教養院初成立時,只收容男孩。迨1929年,關中大旱,災情嚴重。開始收容女孩百余名,時張子宜又在病中,孤兒院因得到各方幫助,才渡過難關。
1934年,隴海鐵路通車到西安,西安的商業變得發達起來,孤兒院將解放路臨街樓房租與商店,增加了不少收入。其時,在院學生驟增至500人,生活待遇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教學和生產設備也較為齊全。抗日戰爭期間,孤兒院為社會提供了許多紡織、印染、縫紉、制革、栽絨、鞋匠等各類技術人才。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日寇入侵,河南等處難童來陜很多,孤兒院與各救濟單位在工作方面取得聯系,竭力收容難童。為了躲避日寇轟炸西安,教養院遂于1939年5月不得不轉移到大雁塔附近的新開門村,借該村廟宇作教室,給孩子們上課。由于空間狹小,深感不便,張子宜認為抗戰不可能速勝,致函于右任,望其設法解決新院址問題。于右任在重慶籌款5萬元,張子宜在長安縣太乙宮鎮購地60多畝,同年12月遷至太乙宮。興建教室、宿舍、作坊、倉庫、磨石房屋100多間(院址即今西安市第二社會福利院),恢復原來生產設備,并增添了養豬、養蜂和種菜等副業生產項目。
孤兒院雖然救助了眾多孤苦兒童,但這種純慈善運營皆靠自身的微薄產出和社會各界的慷慨捐助,這些時斷時續的款項“入不敷出,維持困難”。為尋求孤兒院長期穩定善款,張子宜才想出了在孤兒院遷走后的舊址開辦市場、收取商販租金的主意,即申請書中所言:“兼可裕本院之孤兒教養費用。”連載(之一)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