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露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權(quán)傾朝野,如果哪個官員敢對她說個“不”字,不僅烏紗難保,恐怕性命都保不住。可就在這些朝廷的官員里,還真有一個人敢當眾頂撞慈禧。他,就是本文故事的主人公——閻敬銘。
閻敬銘是大荔朝邑人,歷經(jīng)晚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的朝廷重臣,曾任山東巡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職。在做地方官時,不論到哪里任職,都會在衙署大堂后面放一架織布機。他在堂前處理公務,夫人在堂后紡線織布,紡機吱吱呀呀的聲音時刻提醒著他清廉為官。他的衣服,大都是夫人縫制的。曾經(jīng)有官員暗中嘲笑他衣著寒酸,他知道后,不僅不生氣,反而指著自己的棉袍自豪地說:“此中之絮,內(nèi)人所手彈也。”
光緒八年,閻敬銘出任戶部尚書。上任第一天就找來戶部司官問賬,不料,這些官員不但不知道庫存多少,甚至連賬都算不清,閻敬銘當場斥逐不務正業(yè)的官員,并親自清查了兩百多年的庫存和賬目。一查發(fā)現(xiàn)銀庫的官員沒有不貪的,緞匹庫和顏料庫更是碩鼠成群、蛀蟲遍地。閻敬銘下定決心,革除積弊。首先,他參劾罷黜了一批貪官污吏,舉薦選用德才兼?zhèn)渲恕F浯?,立科條、訂章程,使整個戶部風清氣正,井井有條。最重要的是他堅持“開源節(jié)流”。光緒七年新疆已經(jīng)收復,但朝廷每年仍要為其承擔龐大的軍餉開支。為解決這一沉重的財政負擔,閻敬銘倡導在新疆各軍實行屯田制度,僅此一項,每年就為朝廷節(jié)省數(shù)十萬兩銀子。在他任職不到三年的時間,戶部不但填補了國庫虧空,還為朝廷積攢了幾百萬兩銀子。
閻敬銘有著西北漢子的耿直與擔當,只要事關國家利益,他都會直言相諫,不怕丟烏紗丟性命。光緒十六年,內(nèi)憂外患,國勢已經(jīng)岌岌可危,可慈禧太后還要動用數(shù)千萬兩海軍費用,建造頤和園。別的官員都不敢開罪太后,紛紛表示要把園子給老佛爺修好,唯獨閻敬銘再三上奏主張停建,還當著眾大臣的面公然頂撞慈禧。就這樣,閻敬銘被革職留任。于是他滿懷對朝廷的失望和對國家的痛惜,毅然辭官回鄉(xiāng),并寫下了流傳百年的“不氣歌”。
閻敬銘無論身在何處,都想著百姓的饑寒冷暖。光緒三年關中發(fā)生特大旱災,久別回鄉(xiāng)的閻敬銘看到的盡是殘垣斷壁,餓殍遍野。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難眠,最終決定修建義倉。為了這座義倉,他五年間連續(xù)六次向慈禧太后奏請,終于得到“恩準”。光緒八年,義倉始建,他一邊倡議民間義士捐款,一邊四處考察義倉選址。回京后又多次給義倉差局寫信:“先從南寨子修倉墻,妥否?南邊的高坡一定得修平整……谷子得等到曬干了再買,才能長久儲存。”一字一句,無不浸透著他對百姓的責任和苦心。歷時四年,義倉竣工,取名“豐圖義倉”,寓意豐年儲糧、荒年賑災。共建成倉廒58洞,儲糧達1000萬斤,一旦遇到災年,可供當?shù)匕傩帐秤萌?。整座義倉不僅設計絕妙,兼具低溫、低濕、防火、防雨等多種功能,還是一座軍事堡壘。光緒二十六年,關中大旱,莊稼顆粒無收,豐圖義倉開倉賑災,黃河西岸村鎮(zhèn)遍布粥棚,無數(shù)難民得以保全性命,朝邑境內(nèi)沒有一個人被餓死。糧食是老百姓的天,而閻敬銘為百姓撐起了那片天!連慈禧太后也沒想到,這個義倉不僅安撫了一方百姓,更凝聚了一方民心,特御封此倉為“天下第一倉”,并賜閻敬銘“龍”“虎”二字。136年后的今天,豐圖義倉依然擔負著為國儲糧的使命,它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儲糧史上堪稱一絕。
走進閻敬銘紀念館,一進門便能看到一副他撰寫的對聯(lián):“凡事踏實地,此心無侈情”。質(zhì)樸的語言,恰如他質(zhì)樸的一生。有人說,清王朝固然有像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治世能臣,但如果少了閻敬銘,便不會有晚清“中興”的局面。閻敬銘清廉耿介,忠國愛民,曾被譽為“救時宰相”。歷史是有記憶的,這段記憶就藏在豐圖義倉的一磚一瓦、一米一粟之間!
選送單位:渭南市地方志辦公室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