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漢析里《郙閣頌》尋蹤

2022-08-22 09:11:27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摘要] 夏日略陽,滿目蒼翠。夜宿析里,觀月聽濤。...

  □ 嚴維佳

  夏日略陽,滿目蒼翠。夜宿析里,觀月聽濤。

  當新開業的漢析里水上世界的喧鬧聲漸漸遠去,夜闌更深,掩卷靜思,竟不能寐,腦海中不斷重現著二千年前發生在這里的風云故事和千古傳奇。

  其實,尋蹤曾銘刻在古析里,與漢中褒斜《石門頌》、隴南成縣《西狹頌》并稱“漢三頌”,而又命運多舛的《郙閣頌》的前世今生,正是我此行的目的。

  《郙閣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郙閣頌》,也稱《析里橋郙閣頌》。“惟斯析里,處漢之右。”之析里碥(又稱白巖碥),東漢靈武年間屬于武都郡沮縣(今略陽縣),位于縣城以北三十里的嘉陵江西岸(古時稱為西漢水或故道水),今屬略陽縣徐家坪鎮郭家地。此處地理位置十分險要,略陽故道和嘉陵江水道曾是漢高祖劉邦暗度陳倉、張良籌運軍需,建立四百年大漢基業的水陸戰略要道,也是千百年來達秦入蜀、“路當二州”(即東漢連接轄武都郡的涼州與轄漢中郡的益州)的官驛大道。其中,郙閣棧道段山高千仞、江水奔騰、石突彎急、險象環生,尤為艱險,難怪詩仙李白途經此道入川時能發出“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的曠世之嘆!

  《郙閣頌》是為紀念阿陽(現甘肅靜寧縣)人、武都太守李翕,其于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到官后,得知略陽故道之西岸白崖棧道與東岸郙閣棧道交會處的析里碥,行人常常過者愕啼、提心吊膽,雨雪天更是舉步維艱、馬仰車翻,正所謂:“溪源漂疾,橫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滔涌,濤波滂沛,激楊絕道,漢水逆讓,稽滯商旅。”同時,官方公文信函、軍需輜重,常人物俱墜、滯留丟失,“或給州府,休偈往還,恒失日咎,理咨,郡縣所苦,自古迄今、莫不創楚”,“思維惠利,有以綏濟。聞此為難,析里大橋,于今乃造,校致攻堅,結構工巧,雖昔魯班,莫亦凝象、又配散關之嶄,從朝陽之平參,減西浚高聞,就安寧之石道”。為頌揚此功績,于東漢建寧五年(公元172年)由仇靖撰文,仇紼書丹上石,刻于新建成的析里郙閣棧橋橋頭摩崖之上。作為著名的“漢三頌”之一,《郙閣頌》千百年來受到金石學家、書法家及無數后人的頂禮膜拜。近代書法家康有為就曾評價其“削繁成簡,遂成漢分,體法茂密,漢末已渺,后世無知之者”。

  然而,由于《郙閣頌》石刻選址于江水流急、水陸繁忙的江邊巖石上,常年飽受風蝕浪擊、纖繩磨礪,損毀嚴重,至南宋理宗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時已缺失40余字。幼時曾臨摹過此碑帖的時任沔州(今勉縣、略陽)太守田克仁看到千年名碑剝落日甚,恐其絕跡,遂仿原刻形制,重刻此碑于江下六十里之靈崖寺內,又稱南宋《郙閣頌》。歷史又過了近千年,上世紀70年代末,立于析里橋原址、具有二千年歷史的東漢《郙閣頌》摩崖石刻,因修建沿江公路,鑿遷時方法不當,致使其碎裂成百余塊,后經粘接補合,鑲嵌在靈巖寺前洞西側,但近500字的原石刻文僅存220字,實在可惜。

  翌日清晨,徐家坪鎮朱兒壩村村干部走進來,一聽我說對析里橋《郙閣頌》感興趣,轉身就拉著我出了小院向村口江邊走去。“我們這個村以前就叫析里碥村,后來合村并組后才改名叫朱兒壩村。你想找的析里郙閣棧橋和《郙閣頌》原碑刻石所在地,就在這兒。”他邊走邊興奮地介紹著。

  大約十分鐘后,我站在朱兒壩村口路邊的草叢中,凝望對岸,眼前是緩緩流淌的嘉陵江水,腳下是郙閣棧道遺址,身旁是荒草中孤獨立著的一塊8年前漢中市政府立下的石碑,上面刻著“陜西省第六批文保單位——故道略陽段遺址”,微風中此碑顯得如此雜亂和渺小。

  我靜靜地凝望著對岸那一處巨大的、綿延伸向江中卻似乎又戛然而止的山體,那明顯是被人為截斷的三角形斷面,雖長出些新綠,但那巨大的傷口與滿目翠綠的群山相比,顯得十分扎眼,似乎想向對岸的我訴說著什么。“那塊被截斷的山體,就是二千年前鐫刻《郙閣頌》摩崖石刻的地方。”順著村干部手指方向望去,說心里話,眼前的一切多少讓我對號稱“漢三頌”之一的《郙閣頌》的前世誕生之地和后世罹難之地感到意外的凄涼。如果說《石門頌》因修建石門水庫險遭沉尸庫底,那么《郙閣頌》就是因修建公路而粉身碎骨、身首異處的。

  我曾數次登臨位于略陽城南七里、嘉陵江東岸玉文山巖上,素有“陜南碑林”之稱的“漢右名山”靈巖寺。拾級而上,一邊是峭壁萬仞、水滴石出的懸崖,一邊是古樹蒼翠、流水浩蕩的嘉陵江,入山門不久,福地洞天、碑石林立的前洞洞壁上鑲嵌的,正是從析里郙閣橋頭轉運于此的東漢《漢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郙閣頌》,其高170厘米、寬125厘米,刻文19行,為陰刻隸書,其自成一家、獨具豐標,為標準漢隸八分,且結構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沉郁、體態赫奕,在優美多姿的漢隸中,與恣肆奇縱、草意盎然的《石門頌》和奇異雄強、正氣凜然的《西狹頌》相比,確為別具一格、另起一脈的東漢隸書書法摩崖石刻瑰寶。

  然而,由于《石門頌》《西狹頌》均書刻于洞頂或巖壁之上,少受風蝕水擊、人為損毀,保存較為完整,而刻于野灘頑石之上的《郙閣頌》卻截然不同。望著眼前那殘破不全、纖痕累累、黯然無光的《郙閣頌》摩崖石刻,透過字里行間,我仿佛看到了二千年多來,此方“勒石示后,乃作頌曰”的千古名碑,歷經歲月滄桑,日積月累,纖繩摩梭,致使凹槽深陷、石碑崩落、字跡缺失的過程,這也正是《郙閣頌》在“漢三頌”中拓片斑駁、失真難學、習者甚少、名氣不及其他的主要原因吧。

  站在江東析里,凝望《郙閣頌》原址,讓人唏噓千年古碑的命運多舛,反觀距其百余公里,位于甘肅隴南成縣城西13公里的響水河畔、天井山魚竅峽谷中,屬同一時期同一故道之上,同樣由仇靖撰文,頌揚武都太守李翕為民功績的由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組成的《西狹頌》(又稱《惠安西表》,民間俗稱《李翕頌》),卻保存完好,目前已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隴南一張亮麗的文化旅游名片,不由感慨萬千。

  站在江東析里,凝望《郙閣頌》原址,身后是朱兒溝村新建的漢析里溫泉酒店水上世界,絡繹不絕前來休閑游樂的人們在盡情享受現代生活的愜意與刺激時,似乎沒有人停下來注意到那深草中孤立著的“故道略陽段遺址”石碑,更無人尋覓對岸那已經消失了的《郙閣頌》摩崖原石,至于曾經的郙閣棧道、白崖棧道、析里古橋,更是隨著滔滔嘉陵江水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只留下許多棧道石孔,頑強地述說著這里曾經的輝煌。

  站在江東析里,凝望《郙閣頌》原址,正如楊建中先生在《郙閣頌傳奇》開篇引言中所述:“本乎陜西略陽境內極尋常的一處山巖,只因見證了東漢建寧年間一系列頗不尋常的事件,引得眾多歷史人物在此紛紛亮相,或善或惡、或愛或恨、或歌或悲、或榮或辱,始終與斯山斯巖息息相關。然而,逝去的盡皆逝去了,一如當年那些像燦若夏花的生命;留下的則永遠留下來了,這便是摩崖而傳世至今的漢隸石刻珍品——《郙閣頌》。”我相信在彰顯文化自信的新時代,《郙閣頌》遺址也許會重現于人們眼前,以告慰先人,撫平千年郙閣之殤,續寫漢析里《郙閣頌》的不朽傳奇。

編輯: 張潔

相關熱詞: 《郙閣頌》 隴南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