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進靖邊縣東坑鎮的田間地頭、溫棚拱棚,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大田里的胡蘿卜、馬鈴薯冒出了青纓,拱棚內的青菜、辣椒長勢喜人,溫棚內的油桃、毛桃掛滿了枝頭……
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東坑鎮這片土地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從“吃飯農業”到“掙錢農業”
“以前的農業我總結就是吃飯農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農民家里需要吃什么,地里就種什么,像糜子、谷子、麻子什么都種。”作為東坑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奮斗者,副鎮長閆志奇最有感觸。
東坑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是發展農業產業的一塊風水寶地。但長期以來,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占據了農作物種植面積的大半以上,農業經濟效益偏低。
進入新世紀后,靖邊縣提出大力發展“菜、畜、薯”產業和加快“兩區兩地一中心”建設。東坑鎮如沐春風,以前所未有的底氣和自信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2007年,黃家峁村時任村支部書記閆志奇在村上集體示范種植了200畝胡蘿卜,當年獲得豐收,畝產值3500元,讓黃家峁村村民首次嘗到了大規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甜頭,也拉開了東坑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序幕。
嘗到了甜頭的黃家峁村,第二年胡蘿卜種植面積迅猛地擴大到6000畝,同時建起了東坑鎮第一個拱棚,成立了第一個合作社,建起了清洗、包裝車間和冷庫,進行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加工。同年,第一車胡蘿卜出口到越南。
從200畝到上萬畝,再到5萬畝,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浪潮不僅席卷了整個東坑鎮,也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產生:2015年東坑鎮的菜農任喜軍僅種蘿卜一項收入超百萬元;東坑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出現了“百萬元田”……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18年,東坑鎮僅蔬菜種植8.2萬畝,其中胡蘿卜5萬畝,辣椒、芹菜等3.2萬畝。農業總產值12.32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8萬元,超過全縣農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12.85%。
從“單打獨斗”到“多項聯動”
眼下東坑鎮的蔬菜陸陸續續開始上市了,各地客商已經進駐了各蔬菜合作社。伊當灣村蔬菜經紀人景向東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又忙碌起來,“這幾天東坑的拱棚青菜能上市了,各地客商都來收青菜,蔬菜種植戶在家門口的合作社就能把菜賣。”景向東說,“我們合作社為客商和蔬菜種植戶搭起了一座蔬菜流通橋梁。”
說起這座致富橋梁,東勝村做了20年蔬菜經紀人的井廣元最有感觸,“2000年東坑開始種馬鈴薯和蓮花菜,我就成立了第一個蔬菜代辦點,那時候自己開著三輪車到周邊鄉鎮去賣菜,早上天沒亮就出發,晚上上燈后才回家,有時菜還賣不完。”
由于東坑鎮并非傳統的蔬菜種植區,蔬菜銷售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除積極主動與市場接洽,東坑鎮采取“走出去、請進來”,辦蔬菜節、農資展銷會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東坑蔬菜從無人問津到如今暢銷國內外。
在東坑鎮鴻豐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育苗大棚內,綠油油的蔬菜種苗挨挨擠擠。棚外擠滿了一輛輛等待裝載蔬菜種苗的三輪車,農民們正忙著挑選辣椒、甘藍等蔬菜種苗。
“這兩天正是出苗的時間,我們育有17到18棚苗子,可為2500畝左右的大田提供種苗。”鴻豐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合作社按成本價出售種苗,每棚能收入4萬元左右。”
現在,東坑鎮蔬菜產業通過種苗培育、科技示范基地建設、蔬菜種植、加工、保鮮貯藏、銷售、農資購銷供應、農業技術推廣、信息服務、蔬菜訂單種植等方面多項聯動,確保農業產業大發展。
從“各顧各家”到“集體致富”
“要不是黨的政策好,我家就扎下了窮根。”這是東坑鎮東勝村脫貧鞏固戶劉凱發自內心的一句話。
因病致貧的劉凱,2017年東坑鎮鴻豐果蔬專業合作社免費為其建起了價值6千多元的拱棚,并給他提供青椒、青菜種苗,義務進行技術指導。村上為他申請了9900元的產業幫扶資金,發展起了羊子產業。“去年羊、菜、十幾畝洋芋的收入大概就是4萬來塊錢。”劉凱掰起指頭算起了賬,“今年脫貧了,我還要好好干。”
“劉凱這樣的貧困戶,不只看病吃藥不用愁,還要通過發展產業致富。”東勝村村支部書記張軍說道。
2018年,東坑鎮通過發放到戶產業扶持資金,引導貧困戶90余戶發展實施蔬菜種植,提高產業收入。同時,全鎮投入資金260萬元,發展集體經濟實體,特別是宋渠的藥材培育、芍藥觀光項目,伊當灣的育苗中心,黃家峁新建的設施農業等,帶動貧困戶200余戶,受益群眾410人。
如今,劉凱的房子也改造了,人居環境面貌一新。村上又為他申請了9900元的產業發展資金,自己投入2000多元,建起了兩個拱棚,種植青菜和香瓜。
“今年,新種的兩棚果蔬差不多就能收入2萬元。收入多了,日子也好過多了。”劉凱說。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