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溝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河,現有耕地面積1600畝,棗林面積1900畝。該村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將“兩山論”融入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開展生態旅游品牌創建、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動生態旅游發展工作落實落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創新實踐,帶動泥河溝實現了昔日“窮山惡水”向現在“金山銀山”的脫胎換骨之變,初步實現了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雙贏目標。
盤活生態資源 釋放旅游價值
近年來,泥河溝村深度挖掘古棗園系統蘊藏的精湛農耕技藝,大力推廣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立體產業發展模式,打造高質量農產品品牌。
該村依托千年古棗林,以及底蘊深厚的紅棗文化、自然淳樸的棗鄉風俗,精心打造紅棗博物館,弘揚傳承紅棗文化。結合大量閑置的農家田園,打造了十處當地傳統民居風格和現代化居住條件相結合的高端民宿院落,發展起了土色土香的田園旅游業。立足自身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精心培育“棗花香”品牌,不斷加快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生態旅游產品體系,創建生態旅游品牌。
泥河溝村以自然生態與田園鄉村相結合為目標,以特色產業運營為支撐,有效提高鄉村旅游的造血能力,2013年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6年被評為“鄉村旅游示范村”“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2017年被陜西省水利廳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
借力縣域協作 加強宣傳推介
泥河溝村借助佳縣打造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東風,推進區域旅游協同發展,探索互利共贏的新途徑,堅持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村為主線,念好“生態經”。
該村依托獨特的自然環境,打造核心旅游線路,持續做好特色旅游產品開發,端穩“旅游碗”。在沿黃公路上串聯黃河文化博物館、香爐寺、白云山風景名勝區、峪口國際藝術小鎮、木頭峪千年古鎮、赤牛坬民俗文化村、荷葉坪地質公園等,實現抱團發展,聯合制定七地精品線路,與佳縣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洽談旅游資源共享與游客互送事宜,牽頭舉辦“棗緣社會”、“佛堂寺旅游文化節”旅游推介會,積極強化文旅合作,助推了縣域聯動、多點紛呈、客源互送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泥河溝村正依托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協同推動生態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棗園民宿農旅結合實現生態產業創造性轉變互贏。
牽手康養休閑 融合前景廣闊
近年來,泥河溝村探索“有機農業+休閑康養”模式。深度挖掘紅棗文化價值,積極推動與企業合作,讓村集體以本村紅棗加工廠入股。通過實施林下經濟作物套種,打造林果觀光采摘園,建設紅棗基因庫,營造了獨特的農業生態景觀,不僅增加了游客現場體驗,同時也有效促進"三產"融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鏈條延伸,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
該村探索“生態旅游+民宿經濟”模式。邀請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設計師、隱居鄉里創始人及團隊,通過挖掘在地文化,對村民閑置老屋進行改造提升,立足本土文化基礎,設計特色民宿集群。將民宿經濟納入鄉村振興及旅游規劃,通過“民宿+”的形式聯動農產品和農業觀光、農事活動體驗、地方民俗體驗、旅游采摘、體驗研學等項目等業態的發展,形成“農旅結合、以農促旅”的產業興旺格局。2022年度泥河溝村村集體收入突破2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3000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下一步,泥河溝村將繼續循著發展鄉村旅游特色村的藍圖,擦亮千年古棗樹品牌,對標“AAAA級景區”建設標準,完善軟硬件設施,讓泥河溝人在脫貧之后端穩“金飯碗”,實現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記者 高三寶 通訊員 王帥龍)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