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軍禮 圖/文
7月6日,“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陜西在行動”網絡主題活動抵達平利縣。創建“線作戰體系”、鑄就“脫貧夢工廠”、打造“紅色娘子軍”——當天采訪中,該縣脫貧攻堅中涌現的三大特色令采訪團印象深刻。
創建“線作戰體系”
“過去,村上的問題、戶上的困難,我們要層層匯報,現在縣委書記一竿子插到底,很多問題現場就解決了。”平利縣金沙河村第一書記王青山,談起和長安鎮脫貧攻堅總隊長——縣委書記王青山并肩作戰時這樣說。
近年來,平利縣為把脫貧攻堅戰推向縱深,創新建立了村脫貧攻堅總隊長機制。在這樣的機制構架下,由縣委書記帶頭,所有縣級領導、部門主要負責人、鎮黨政主要領導人手一村,以137名脫貧攻堅總隊長為引領,構建了全縣137個村的脫貧攻堅“線作戰體系”。村脫貧攻堅總隊長機制推行后,各村總隊長每半月至少蹲村2天以上。
平利縣長安鎮金沙河村貧困發生率高達73%,是全縣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貧困村之一。作為縣委書記,鄭小東便一馬當先,擔任了該村的脫貧攻堅總隊長。之后,他帶頭吃住在村里,與鎮村干部解剖麻雀、會商對策、苦干真干,極大鼓舞了士氣。
縣長陳倫富則擔任老縣鎮萬福山村脫貧攻堅總隊長,帶領群眾完成了1000畝核桃園、1000畝柿子園、500畝茶葉、500畝中藥材的產業“矩陣”搭建,為穩定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搭建“脫貧夢工廠”
社區工廠車間
平利縣把移民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當頭炮”,本著“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思路,全縣創新建立社區工廠,讓搬遷戶實現樓上生活、樓下上班,尤其讓留守在家的婦女、殘疾人等群體,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目前,全縣已經興建起83家、吸納5250余人就業的社區工廠。
去年12月,平利源添服飾有限公司被從安微來到了平利縣老縣鎮。7月6日,公司負責人顧芝紅向采訪團表示,今年5月投產以來,公司已就地吸納106名工人分布于流水線各個環節,其中貧困戶占到30%。
社區工廠生產的玩具
據她介紹,一名熟練的流水線工人,收入可達3500元每月。生產出的襪子將面向海外、走出國門。“未來,我們還將在平利縣投入十幾個工廠,產值將達四億。”顧芝紅說,這將吸納更多貧困人口實現家門口就業。
同樣位于該鎮的安康富林電子有限公司,也是該鎮社區工廠的主力軍。公司除了吸納貧困戶就業外,還吸納殘疾人就業。“我們吸納的兩名殘疾人,表現不錯,目前已經提干。”羅杰說。
平利縣老縣鎮黨委書記楊居僑介紹,為避免從一個窮窩搬進另一個窮窩,全鎮累計發展社區工廠7家,100戶以上的移民搬遷安置點實現社區工廠全覆蓋,吸納100多名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年人均收入超過1.6萬元。
涌現“紅色娘子軍”
平利縣城關鎮徐家壩村的吳波,多年前因傷導致癱瘓,這些年,在平利縣女子創業協會的幫扶下,他開通了“利女媧漢子網店”,終于有了自己的收入渠道。此后,吳波漸漸走出了經濟上和心理上的困境,慢慢走向脫貧。
以自己的產業帶動百余戶脫貧的田珍
“這些年里,協會的幫扶,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個廢人。”吳波說。
在女媧故里的平利縣脫貧攻堅戰場上,活躍著一支“紅色娘子軍”——平利縣女子創業協會。協會自2016年創立以來,已發展了176名會員,按照“支部+會員+貧困戶”模式,已累計帶動2758戶貧困戶脫貧。協會還帶頭創建了5個省級農業園區、28個市級農業園區、72個縣級農業園區,讓79個貧困村實現了市場主體全覆蓋。
“送錢送物能幫一時,幫不了長遠。讓貧困群眾有事干,靠勤勞致富,比給錢更有意義。”平利縣田珍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田珍說。作為協會發起人和執行會長的田珍,她認為企業扶貧不能只是簡單施舍,而要把扶貧當事業、把貧困戶當自家員工。本著這樣的理念,作為協會里的扶貧代表,她利用自己茶園的直接幫扶貧困戶202戶631人,輻射帶動1200余個農戶實現穩定增收。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