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秦嶺,世代中華情。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指出: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結合多年來生態環境研究成果與秦嶺保護的現實需求,西安天和防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基本思路,于2016年先期啟動了“數字秦嶺”示范工程,積極探索以硬科技引領和帶動秦嶺生態保護區域和貧困山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模式。
“數字秦嶺”管控平臺
“數字秦嶺”:構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一張圖”
“數字秦嶺”的基本目標是構建面向秦嶺陜西段5.9萬平方公里國土級的“全域柵格化立體感知和大數據服務體系”,覆蓋水下、地面、林地、礦產、低空、氣象、電磁頻譜等物理空間,通過將秦嶺地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礦、氣象、土壤、生物資源等的數字化和資源透明化建設,構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一張圖”。
按照“整治到位、修復到位、保護到位”的原則,加強對秦嶺“五亂”治理和整治效果的鞏固,實行常態化監測管理,采用5G物聯智能化手段,打造秦嶺生態保護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高效管理體系,為秦嶺構建一道全新的智慧安全屏障。
通過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智能算法分析、自動告警、終端執法APP等先進技術運用,實現“機器換人”,補齊人防手段短板。通過信息系統的業務流程設計,自上而下將負有秦嶺生態保護職責的網格員、相關部門、相關支撐服務體系、沿山各鎮街的相關業務和工作流程納入“數字秦嶺”系統,實現聯防聯控,打破各部門之間的業務壁壘。
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文明建設協同發展,“數字秦嶺”將環境保護、生態資源、數字鄉村、城市管理、產業發展等業務關聯部分合理統籌,打造智慧支撐、全面動員的典型示范,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樹立了標桿。
在秦嶺部署的智能哨兵系統
“數字秦嶺”:用硬核技術支撐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當好秦嶺衛士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數字秦嶺”利用5G物聯網技術,對秦嶺各個山墚、溝谷、峪口進行智能環境監測,及時預警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用硬核技術支撐高質量保護秦嶺生態環境。
——采用衛星遙感影像分析,對轄區內衛星影像圖斑進行周期性對比分析,獲取秦嶺保護的綜合態勢,“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一張圖”的底圖;
——采用固定翼無人機,分區域、分時段,按照規劃線路進行空中巡航,對監測區域進行航拍影像分析,作為地面監測和應急指揮的補充手段,實現聯防聯控聯保,將違法行為控制在事前,精準高效鞏固“五亂”治理成果,實現違法違建“零增長”;
——采用微波、氣象、聲學、光學等多種傳感器進行“智能哨兵”合理布設,實時采集各類有關秦嶺保護的數據信息,對感知數據進行實時計算與分析,對圖像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同時結合業務規則信息,快速發現傳感設備監視區域內的“五亂”行為,以及對地質災害、森林防火等突發事件及時預警,宛若一個哨兵一樣對區域內的一草一木及進入者進行監測并及時做預警警報處理。既保證了功能上的高可用性,又避免了重復建設,有效降低了建設、運維和管理成本。
——綜合運用前端邊緣計算和后臺智能分析等技術手段,智能平臺對遙感數據、無人機巡查數據、智能哨兵所獲取的各類監測數據進行分類識別、違法行為分析和自動告警,最大限度減少業務流程中“人”的影響因素。
——通過“數字秦嶺”信息平臺,將網格員、國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旅游、林業和生物多樣性等行業管理部門的相關業務全部納入“數字秦嶺”系統,實現對數據的顯示、存儲、分析、告警、派單、統計分析、業務閉環等處理,探索陜西環境治理體系和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模式。
通過“數字秦嶺”全域監測系統,形成網格化全域覆蓋,無盲點監測,確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的山、水、林、田、湖、草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護,當好“秦嶺衛士”。
目前,“數字秦嶺”已在西安高新區、鄠邑區等落地示范。省人大常委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委員會、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等多次指導“數字秦嶺”示范工作,要求強化科技引領,促進秦嶺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在秦嶺沿線部署的森林防火型智能哨兵系統
“數字秦嶺”: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鞏固脫貧成果
秦嶺區域6市38縣(區)為秦嶺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秦巴山區是集中連片的貧困區之一。精準脫貧后,如何實現秦嶺山區的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這不僅關系著秦嶺地區社會協調發展問題,而且關系到關中平原永續發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資源涵養問題。
與全國農村大部分地區一樣,資金、管理、技術、人才等是制約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秦嶺區域內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閉塞等,致使基層組織和行政治理方面比平原地區更加困難、成本更高。
依托“數字秦嶺”項目建設,通過科技、人才、資金、項目的投入,全面提升秦嶺地區的信息化基礎水平,讓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秦嶺地區的精準脫貧工作中發揮核心作用,可有效補齊區域內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閉塞的短板,推動資金、管理、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配置到農村,帶動鄉村旅游、農產品線上交易,通過直播和錄播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技傳播和農業知識科普。
即使是偏遠地區的農民,也能通過手機接受農業專家指導,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同時,也可通過APP服務平臺和微信公眾號及抖音等平臺,暢通農林牧等特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供數字物流服務,為鄉村發展強筋健骨、輸血造血。
也可通過“互聯網+”“智能+”全面接入生態旅游、健康醫療、教育培訓,促進秦嶺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和高價值產品輸出;同時將關中地區的智力資源、人才資源、教育資源、社會發展溢出的綠色產業資源引入秦嶺地區,實現資源的雙向流通。
此外,還可以通過5G物聯網技術把黨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在第一時間傳遞到千家萬戶,把廣大村民緊密地聯系在黨和政府的周圍,打通社會治理和農技推廣應用的“最后一公里”,走出一條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與秦嶺山區鄉村振興的雙贏之路。
《各界導報》2021年01月26日 第4825期第15版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