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靜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預示著經濟發展轉向新藍海,新一輪高水平、深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正式拉開帷幕。西安是全國科技、教育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是國家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核心城市,這些都成為支撐區域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構成,引領支撐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面對難得機遇,西安在科技創新方面卻仍存在瓶頸,主要表現為,企業沒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成果轉移到企業存在一定障礙,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不足,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水平不高等。對此,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解決。
發展思路:“四業”協同驅動
“第一業”驅動:對接聯動,培育發展信息服務業。在整個新技術革命大周期內,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領域將不斷擴展,新的業態將不斷衍生。在上海等很多大城市,信息服務業都已成為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第二大現代服務業,并且仍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為此,西安應大力加強產業鏈構建,促進信息服務企業不斷集聚,為拉動西安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第二業”驅動:把握機遇,做強科技服務業。以商務樓宇為載體,努力創造有利于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優質環境,大力發展各類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打造有利于創新要素交易、流動和轉化的服務平臺。繼續推進孵化器、創業園和加速器的功能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的會計、法律、咨詢、評估等科技服務機構進駐,培育以技術交易、技術經紀、技術咨詢、技術評估、專利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創新服務鏈,促進專業服務業與研發設計業互動發展,切實推動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運作。
“第三業”驅動:創新引領,做大研發設計業。重點提升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的科技研發、技術服務功能;積極承擔云計算、物聯網等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積極吸引國內外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龍頭企業入駐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咸新區,扶持服務外包企業向高級信息服務型企業升級。
“第四業”驅動:營造環境,做優配套服務業。以未來高素質人口規模和結構相匹配為標準,加快發展商業商貿、特色餐飲、休閑娛樂和房地產業等關聯服務業,改善區域生態、生活、生產綜合環境,不斷增強城區綜合服務功能;重點引進三星級和四星級賓館,依托西安“八水繞長安”生態資源,促進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
政策建議“:一三五”協同模式
一個重點:中央創新區(CID)是近年來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與中央商務區(CBD)在提法上類似,但功能上有明顯差異的一個概念。它在一個城市的內部空間上,既不適合在非常核心的城區,也不適合在非常偏僻的郊區。原因在于,城市核心區是CBD的功能所在,是金融等能直接創造財富的地方,CID難以與其競爭高額的商務成本;而過于偏僻的郊區則創新要素不足,難以支撐CID所需要的高密度知識流。由此可以看出,CID的特點與西安市的區位特點高度契合。
三個亮點。一是西安擁有中心城區獨有的生態優勢和發展空間,具備培育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創新結合發展的現實基礎。二是由于都市中心城區以食品、服裝、印刷、家具等為代表的產業,隨著若干特色都市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通過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無疑會成為西安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三是西安創業集聚區的打造是活力西安的體現,大力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將是科技創新的主旋律。
五個工作抓手。一是激發“創業在西安”品牌活力,加強有效服務的針對性。二是增強對外來創新人口的吸引,建立面向全球的“融智”機制。三是招商政策要“有力度”“有選擇”,做到兼容并舉。四是促使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等入駐,促進西安市信息服務業企業招商進程。五是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之都,推進供給側改革。
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形態,“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將是突出特征,即在關中平原城市群“一圈一軸三帶”的總體格局下,形成由西安、咸陽主城區及西咸新區為主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打造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的發展格局。充分利用西安現有品牌優勢和政策紅利,加上自身靠近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充足空間載體優勢,西安高新區、西咸新區將成為西安“十四五”時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對陜西省而言,分園建設將有助于進一步整合區域特色產業資源,凸顯品牌引領示范,放大政策效應,促進集約化發展,有利于全市整體的創新布局。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