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報道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11月7日至8日,在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分組討論會上,與會省政協常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代表聚焦“發揮我省科教資源優勢,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主題,就聚才、引才、育才、留才積極建言獻策。
“為什么江浙滬一帶人才資源集聚、科技發展領先、技術創新能力強?”省政協常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副主任邢可利建議,要在人才政策吸引力上再做文章,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再下功夫。
“與東南沿海省份相比,我省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還存在人才一邊引入一邊外流現象。”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李暉說,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人才引育政策還需要創新方法手段,更好地全方位落實。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留住人才既需要“硬實力”引導,更需要“軟環境”保障。
被譽為“最強風投城市”的合肥,不僅坐擁長鑫存儲、晶合等一眾半導體龍頭企業,還牽手比亞迪、蔚來等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這些企業不僅留得住本地人才,還吸引了外地人才。省政協常委、西安通飛航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輝在分析了“合肥模式”科創邏輯后認為,讓企業和人才留得住、發展好,就是好的營商環境。
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王曉馳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敢立敢破、破立并舉,優化政策環境、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服務能力,打造良好創新生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遇,讓人才愿意留下來。
“要留住人才,還需要優化住房、醫療、教育等‘軟環境’。”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興正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喬偉建議,要在貸款扶持、稅收減免、職稱評定、獎勵補貼等方面健全政策體系,解除人才后顧之憂,讓人才安心專注搞發展。
省政協常委、陜西海普睿誠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趙黎明建議,加快完善在陜的國家實驗基地體系,以實驗基地為支撐,廣泛招賢納士,充實人才隊伍,讓人才發揮應有價值。
省政協常委、商洛市政協副主席夏啟宗認為,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應重點向基層一線傾斜。他建議,應加大基層財政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招引政策,采用人才下沉基層、人才定向培養等方式,把人才力量用在最前線。
“中小企業更需要把迅速轉化科技成果作為挺進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省政協委員、陜西至善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喬志博建議,應搭建平臺,推動更多中小企業與高校建立技術攻關合作機制,讓有價值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場化。為此,一方面要鼓勵高校教師到企業做技術指導,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外部專業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導企業搶抓未來發展主動權,配套實施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獎勵措施,激發青年人才的干事熱情。
“激發‘雙創’活力,要明確誰來創新、為誰創新、如何創新。”省政協常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韓文霆認為,要切實為科研人員減負,扭轉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真正讓科技人才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技研發中去。
“要加快本土一線工人的技能和素質培養。”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鮑崇高說,近年來,大學畢業生數量雖然越來越多,但企業頻頻出現“招工難”,人才輸出與市場需求存在落差。他建議,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培養更多高素質能工巧匠。
就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省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張永樂建議,應加大對技術工人發明創造的獎勵力度,引導技術工人多出成績、多做突破。
西安郵電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國良建議,設立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資金,提高稀缺人才待遇,采用外引內培模式,多渠道培養學科帶頭人和核心產業領域高層次人才。
(記者 殷博華 滿淑涵 劉凡銆 趙婧 實習記者 秦瑤 馬尤翼 李濟樸)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