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工業遺存是工業文明的見證,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幸福路地區位于西安市新城區東部,區域內擁有大型企業8家,其中,東方、秦川、華山等六大軍工企業是國家“一五”期間“156工程”的重要項目。該區域是西安保留較為完好、面積最大的歷史性軍工企業聚集區。
為進一步助推幸福路地區工業遺存轉型利用,找準制約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11月23日,西安市新城區政協召開十五屆十次常委會議,圍繞“幸福路地區工業遺存轉型利用的對策與建議”開展專題協商,與會常委、委員、相關領域專家和單位負責人共聚一堂,為幸福路地區工業遺存轉型利用把脈支招。
新城區“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在幸福路地區深入挖掘、研究工業遺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將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和區域改造、核心區兩側城市設計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工業遺存活化利用產業聚集區。同時,工業遺存轉型利用也是區委、區政府確定的“深耕四大經濟板塊、做優五大主導產業,做實‘525’產業布局”的重要一環。
今年年初,新城區政協研究決定把“幸福路地區工業遺存轉型利用的對策與建議”列為今年協商議政主題,并成立調研組,通過實地考察、走訪座談等形式開展調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
“幸福路工業遺存總體特點是總量豐富、類型多樣,主體保存較好,工業遺存分布于六大工業企業,在區域內相對集中,這些遺存均為近現代工業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社會價值。”新城區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主任白云鵬說。
目前,西安市對工業遺存轉型利用的標準、規則流程和相關措施尚無具體規定,政策要求不明確。新城區在企業搬遷、土地收儲、開發利用等方面自主性不強,不同層級各部門之間縱向和橫向協調不順暢,力量資源整合不到位,合作機制不靈活,加之工業遺存土地屬性難以確定,導致轉型利用受到限制。
新城區政協建議,應摸清家底,不斷健全完善相關制度,將工業遺存轉型升級利用與歷史文化保護、城市區域銜接等綜合考慮,實現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形成整體工作合力,緊扣區域定位和獨特優勢,培育產業園區、創立文化園區、打造工業旅游區。持續優化政策環境,探索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化籌資體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機構和企業,推進遺存保護技術與再利用模式的創新探索和應用,充分保障工業遺存的轉型利用。
新城區政協常委湯鑫建議,將工業遺存的轉型利用融入區委、區政府確定的幸福路地區“一軸多核多點”戰略布局,發揮工業企業技術和人才優勢,讓城市更新和科技創新有機聯動,為工業遺存引入產業項目,促進區域聯動、產業匯聚,增強創業創新集聚效應,力促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建設好幸福林帶科創聚集區。
“幸福路周邊工業遺存分布較散,保護利用要同步進行,實施‘一樓一策’。”新城區政協委員謝峰建議,在利用方面,應把周邊開發項目與產業相融通,依托華清學府城開發“煙火氣”文創產業,依托原有建筑開發“城市記憶”展覽項目。在保護方面,結合遺存建設年限、結構出臺保護標準,防止遺存在重新利用時遭到破壞。
新城區政協委員馬強認為,幸福林帶工業遺存轉型利用首先是政府牽頭引領。只有從源頭上做好立法與規劃、制定好市場準入規則,才能確保工業遺存能保護好、利用好。
如何保護利用幸福路區域的工業遺存?幸福路管委會發展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積極配合市文物局、市規劃局等部門,對工業企業進行走訪、踏勘,調閱企業廠志和施工圖紙,詳細了解現有建筑和構筑物情況,進行功能區分。加快推動企業搬遷,明晰產業導入模式及工作機制,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融入文化創意、商品交易等產業,讓陳舊的建筑“變廢為寶”。
新城區工信和商務局負責同志表示,將深入挖掘幸福林帶沿線工業企業、鏈主企業的主導產品和上下游產業鏈配套需求潛力,積極培育極具西安特色的優勢產業鏈。
新城區副區長趙輝表示,幸福路管委會、區發改委等單位要把委員提出的意見建議融入幸福路板塊整體規劃布局,統籌抓好推進落實,整合轄區工業研發資源,招引和培育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高成長性的風口產業,推動幸福林帶軍民融合創新園擴容增效,實現工業遺存的活化利用。
新城區政協主席張煒表示,要明確牽頭單位、整合相關資源,特別是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傳承與更新、政府與社會三方面的關系,著重在遺存保護、開發利用、發展運營上下功夫,研究破解瓶頸問題的措施,既出臺綜合性指導意見,又制定系統性具體措施。要積極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努力為留住城市工業記憶、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展現新城工業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獻計出力。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