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視頻 | 凝心聚智助發展 篤行實干譜新篇——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摘編

2024-01-28 08:26:23  來源:各界新聞網  


[摘要]大會發言來了!10位委員建言獻策促發展。...

(視頻:各界導報 馬偉東 馬卓 魚哲婧)

 

  編 者 按

  1月27日,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0位與會人員分別圍繞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鄉村振興、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快打造萬億級文旅產業集群等方面作大會發言,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謀發展之計。

  省政協常委孔軍代表省致公黨:

  以新質生產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動能。按照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我省要堅持教育科學人才協同發力,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八大行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陜西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一、加速創新驅動,激發科技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是科學技術在產業中應用的具象和現實體現。我省要堅持科技人才戰略,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陣地,培育“高精尖缺”創新人才,以科技創新為源釋放新質生產力。要抓住西安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雙中心”建設機遇,發揮我省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中心和產業集群,為打造新質生產力體系注入科技動能。

  二、提高開放水平,服務新發展格局。開放型經濟為傳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內外雙循環通道。我省要立足于西部對外窗口,探索創新合作,將新質生產力嵌入全面開放新格局,加速外向型經濟擴張。一方面要深化陜西“高標準自貿試驗區建設”戰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招引新質生產力投產落地。另一方面,要堅持“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拓展新質生產力的外向通路。

  三、加快能源轉型,撬動綠色經濟效益。綠色創新是推動降碳減排的新質生產力。要通過“雙碳”目標引導陜煤、延長等傳統化石能源企業加速綠色創新和效率變革,探索構建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新質生產力體系。設計動態可調的能源價格機制,以市場供需和價格規律推動新舊動能迭代,撬動低碳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經濟效益。

  四、做強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數字經濟快速崛起的關鍵因素。我省要抓住數字經濟轉型機遇,借助秦創原平臺,加快傳統商業模式數字化創新,擴張數字消費空間。要以新一輪工業數字化加速轉型為契機,借助新質生產力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帶動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效驅動力。

  省政協常委宋楊代表省民建:

  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業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制造業為本、實體經濟為重,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

  一、加強頂層設計,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地。依托航空航天、電力裝備、數控機床、衛星及應用、光伏等領域的優勢,進一步明確陜西在這五大領域的戰略任務和路徑,形成以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為核心特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體系。深化省內航空航天領域合作,推動“航天研發+閻良制造”“西安研發+漢中制造”,打造世界級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

  二、積聚創新資源,激活產業發展的澎湃動力。利用西安獲批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契機,支持在西安布局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工業軟件等方面研究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解決一批“卡脖子”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積極培育科技型領軍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搭建高端技術創新研究平臺,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組織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推動企業向全流程、多領域智能協同運營轉型。

  三、深化協同發展,高水平謀劃產業集群建設。重點支持央企與陜西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在數控機床、輸變電、民用無人機、增材制造等領域融通創新、協同發展。提高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產業配套能力,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增強對產業園區外企業的吸納、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研究出臺貼合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指導民營企業有序準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四、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積極推動落實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財政補助、研發經費統計“清零”獎勵等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獎勵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的力度。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大力引進高端裝備產業研發設計人才。探索“訂單式”培養模式,大力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

  省政協委員賀波代表省農工黨:

  聚焦產業優勢 培育創新體系打造鈦鎂釩千億級產業集群

  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部署實施重點產業鏈群“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工程,為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質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了路徑。

  一、積極對接部委,創新產業發展方式,支持產業做大做強。積極對接和爭取國家部委支持,對鈦、鎂、釩等有戰略價值的產業,采用類似支持稀土產業發展的模式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加快鈦、鎂、釩等新材料軍民融合步伐,為國防工業提供有力支撐。探索運用碳排放權交易或碳匯交易等方式,支持陜南—陜北采用碳交易方式協同發展,平穩推進產業升級轉型。

  二、加強研發創新,注重培育高端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抓住西安“雙中心”建設機遇,依托秦創原創新平臺,積極申請在西安建立鈦、鎂、釩等金屬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加強“瓶頸”基礎科學研究,加快成果轉化步伐,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圍繞產業集聚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重視品牌建設,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精心培育名優企業。

  三、墩實“鏈主”企業,依托園區聚集優勢,形成完整產業鏈。緊跟上下游配套需求進行“延鏈、補鏈、強鏈”,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構筑完整、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通過鏈條“輸血”,引領上下游企業聚集發展。以省市重點工業園區為依托,聚集一批金屬產業龍頭企業落戶當地園區,著力打造寶雞鈦合金、榆林鎂合金、商洛釩合金高新材料產業區,提高產業聚集度和資源利用率。

  四、豐富發展要素,優化杠桿調節功能,探索運作新模式。探索“鈦鎂釩交易中心+金屬收儲”的“產業+金融”運作模式,組建陜西戰略金屬資源收儲基金,建立陜西金屬資源儲備庫。在國家政策引導下,發揮企業在各自專業領域的資源優勢,對鈦、鎂、釩等金屬進行戰略儲備,在條件成熟時成立陜西金屬交易所,提高產業定價話語權。

  省政協常委劉迎軍代表省九三學社:

  加快西安“雙中心”建設 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推進西安“雙中心”建設,對于匯聚世界一流人才、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動我省從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轉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一、以優化實驗室體系建設鑄造“硬支撐”,構建科學中心技術基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要加強我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從源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根基。

  二、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強引擎”,構筑科技成果轉化硬平臺。要全力推進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電磁驅動聚變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梯次發展格局。省市聯動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轉化,發展新質生產力。

  三、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新模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充分發揮“三項改革”點火器作用,啟動“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事前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協同轉化機制”“基于財政補貼降低融資成本的技術產權證券化試點”改革,大力推廣“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轉化模式,加快培育新動能。

  四、以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夯實“優保障”,拓寬成果轉化融資渠道。支持西安創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推動科技、金融與產業深度融合。創新金融服務,打造創新投資基金生態鏈,健全“股貸債保”聯動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支持金融機構豐富科創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模式,拓寬以上市為抓手的科創企業成長進階之路。

  五、以加大人才招引提升“軟實力”,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依托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設施、產教融合等高能級平臺,通過實施特殊人才點對點服務等政策,打造梯次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隊伍。建設三支“雙創”人才隊伍,以“項目制”培養高層次人才,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省政協常委羅軍代表省民盟:

  破解縣域發展瓶頸 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發展縣域經濟是實現經濟強省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我省縣域經濟發展成績喜人,但依然存在對全省經濟增長支撐不足、潛力和優勢沒有充分釋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瓶頸。

  一、“項目破題”釋放縣域發展爆發力。實施“三企入陜”“三請三回”等行動,促進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環境友好型項目競相落地。探索推行工業投資和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容缺預審”機制,支持西安、寶雞等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飛地,對全省縣域發展考核排名靠前的縣(市)給予一定的建設用地指標獎勵。

  二、“產業破局”形成縣域發展支撐力。開展縣域主導產業“領跑者”企業培育工作,走“領軍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發展路徑。推進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設立100億元左右的縣域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設立省級標準廠房建設專項資金,強化產業集群載體支撐。

  三、“改革破壁”打造縣域發展驅動力。試點推行“市縣同權”改革,構建市縣一體化、扁平化審批機制,加大放權賦能力度。深化政務服務改革,設立“企業安靜生產期”,做到“有呼必應,無事不擾”。優化用好“秦務員”“陜企通”等政務服務平臺,探索實行“工業快批”“智能秒批”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四、“創新破格”激發縣域發展引領力。建設“網上常設技術市場”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實施技術交易“后補助”。完善市級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推行科技創新券等模式,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發揮秦創原對縣域經濟開發區的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持作用,推動科技型企業迭代升級。

  五、“城鎮破繭”提升縣域發展承載力。實施縣城設施更新提升工程,加快編制縣城、重點鎮設施更新提升工程規劃。探索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承載力提升路徑,健全縣域商貿流通網絡,全面提升縣城發展承載力。

  省政協委員謝斌代表省臺盟:

  發揮“千萬工程”牽引作用建設三秦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近年來,我省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扎實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全省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但對標“千萬工程”先行省份,我省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上還存在一定差距。

  一、科學布局鄉村空間,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同發展。高標準編制精品示范村規劃,充分彰顯關中農耕文化底蘊深厚之美、陜南秦巴山水靈動之美、陜北農牧交錯廣袤之美。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設施短板,讓現代文明生活惠及農民。一體推進自然要素和生產生活要素整合更新,不斷增加鄉村“顏值”。

  二、暢通要素配置通道,筑牢和美鄉村建設根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建設,推動農村資源要素更好“流動”。及時跟進財政、金融、土地等普惠政策,支撐農村三產融合用地需求。加大鳳堰古梯田等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力度,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進一步暢通人才、智力、技術、管理、服務要素通道,推動現代生產要素、先進理念進村入戶。

  三、推進“三農”政策集成,聚力縮小地區、城鄉、收入差距。以“千萬工程”為牽引,以“蘇陜協作”為抓手,探索構建合理的“消薄飛地”“產業飛地”“生態飛地”等協作模式,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深挖潛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陜農”優勢品牌,突出聯農帶農培育場社,發展“美麗鄉村+”農業、休閑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縮小城鄉差距。

  四、激發鄉村內生動力,以機制創新賦能鄉村振興。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有序協調機制,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持續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推廣運用“一核四會五個一”“321基層治理模式”等,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構建“支部帶領黨員、黨員凝聚群眾、群眾積極參與”的鄉村振興格局,讓“淳樸民風、鄉村宜居”在三秦大地遍地開花。

  省政協常委謝慧瑩代表省民革:

  積極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成功舉行,使我省開放發展迎來難得歷史機遇。積極落實峰會成果,將極大改善我省目前存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外貿企業結構過于單一、各區域開放型經濟發展不夠平衡等問題。

  一、對接融入國家外交戰略,不斷提升開放層次。積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同中亞、西亞、南亞、中東歐國家開展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溝通交流,更好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全面加強省級城市間交流互動,常態化舉辦省級投資、貿易、產業發展類論壇,提高人員往來、人文交流、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便利度、活躍度、滿意度。

  二、積極拓展對外開放通道,做大做強開放平臺。加快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次級節點建設,優化、增密國際貨運班列,推進集裝箱貨運碼頭現代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跨境運輸過貨量。支持漢中、延安、安康等機場開通更多國內國際航線,進一步提高“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直航比例。全面升級自貿試驗區、浐灞國際港等開放平臺,爭取更多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外向型企業落戶陜西。

  三、持續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實現全方位互促共建。發揮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科優勢,加強同共建國家在中醫藥、旱作農業、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領域的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省內高校與共建國家重點高校成立聯合實驗室,邀請高層次學者專家來陜工作。加快秦創原運行制度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步伐,支持共建國家通過秦創原開展科技創新。

  四、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深化拓展“中俄絲綢之路高科技產業園”創建成果,進一步擴大合作范圍,鼓勵雙方優質企業互相建立海外研發生產基地。發揮我省打造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優勢,支持在陜企業前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設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車、糧食加工等飛地產業園,不斷開辟貿易新空間、新領域、新賽道。

  省政協常委閆小寧代表省民進:

  優化文旅產業布局加快陜西萬億級文旅產業集群建設

  當前,文旅市場加速回暖,文化建設進入提質增效期。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立足陜西豐厚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一、優化文旅產業結構,打造文旅產業集群。構建特色文化品牌體系,做大做強“西安鼓樂”“文學陜軍”“西部影視”“長安畫派”“陜北民歌”等文化品牌,形成高知名度、高美譽度的陜西文旅IP矩陣。以園區、基地為抓手,打造文化裝備制造、毛絨玩具、陶瓷、皮影、剪紙、泥塑、農民畫、石雕、編織、刺繡等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碑林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改造等項目。以“延鏈、補鏈、強鏈”為方向,推動文旅產業鏈式發展,形成“一業興帶百業旺”的文旅大產業發展格局。

  二、推動跨界融合發展,塑造文旅融合樣板。推動“文化+”融合發展,以周、秦、漢、唐文化內涵挖掘拓展為重點,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品及服務體系。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塑造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陜西風格的農旅融合、茶旅融合、體旅融合、康旅融合產品,避免千村一面、千街一面。依托我省“文化陜西”“山水人文”的核心文化資源,以西安為中心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加快建設國家級陜北文化、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三、科學規劃空間布局,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優化省內區域空間布局,以西安、延安、漢中等城市為錨點,提升關中歷史文化旅游帶、陜北民俗及紅色文化旅游帶、陜南自然生態旅游帶發展水平。強化跨省合作,探索省際文旅產業合作新機制,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協作區、陜甘寧邊區紅色旅游發展集群等跨省合作。深入挖掘“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地區)共同“文化記憶”,在西安打造中國-中亞絲路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旅游聯盟總部。

  西安市政協副主席張華俊代表西安市政協:

  協同推進 精準施策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近年來,我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大氣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問題仍較突出。為全面落實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八個新突破”部署要求,縱深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政治站位,夯實各方責任。夯實屬地責任,堅持全省“一盤棋”,建立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夯實聯防責任,協調山西、河南兩省,進一步完善汾渭平原常態化聯防聯控機制。夯實企業責任,引導企業自覺承擔大氣環境治理主體責任,推進傳統產業工藝、技術、裝備升級。

  二、堅持目標導向,狠抓措施落實。目標清單化,各市(區)及相關職能部門應以降低細顆粒物濃度、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為主要目標,列出清單,層層壓實。任務項目化,重點將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和強化面源污染治理等任務項目化,以實實在在的項目推進降碳減污。

  三、實施重點突破,精準科學治理。著力在重點指標上突破,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著力在重點區域上突破,使咸陽、西安、渭南等城市的空氣質量根本性改善。著力在重點領域上突破,加快退出重點行業落后產能,逐步推進山區散煤清潔能源替代。著力在重點面源上突破,穩步推進氨污染防控。

  四、強化科技支撐,提升治理能力。深化大氣污染成因研究,爭取把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研究納入國家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啟動新污染物治理研究,力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全國空氣質量改善作出陜西貢獻。

  五、加強機制建設,完善管理體系。完善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健全省市縣三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規范預警啟動、響應、解除流程。推行信息公開機制,倒逼企業、部門、屬地履行環保責任。落實監督機制,定期開展專項督察,支持政協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專題協商和民主監督。

  省政協委員劉勇:

  傳承秦商精神 助力開放發展

  秦商以“厚德重道、勇毅精進、融創實干、義利報國”的精神創造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盛世圖景。新時代,陜西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秦商的振興。我們要大力傳承和弘揚秦商精神,打造秦商平臺,叫響秦商品牌,重塑秦商形象,努力在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中再創輝煌。

  一、傳承秦商精神,提振信心鼓干勁。挖掘秦商精神的時代價值,發揮其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心劑”功效。建議由省工商聯牽頭,設立秦商精神研究機構,建立秦商博物館,創辦《秦商》雜志,大力弘揚秦商精神,塑造敢闖敢拼、勇于超越、追求卓越的秦商形象。開辟年輕企業家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設立“三秦新生代企業家精英榜”,評選表彰獎勵優秀新生代企業家,促進秦商人才輩出。

  二、打造秦商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依托陜建、隆基、比亞迪等大型企業,整合陜酒、陜菜、陜餅等“陜字號”特色資源,宣傳西鳳酒、肉夾饃等特色產品,打造新秦商品牌形象,重振秦商風采,引領產業鏈發展新高地。突出“頭部效應”,聚焦我省經濟發展新趨勢,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務實推進秦商持久長遠發展。

  三、激發秦商潛能,勇擔責任促發展。加強對秦商組織的政治指引、政策支持,引導其自覺擔當歷史使命,擔負社會責任。將商協會視為我省對外開放發展的重要“窗口”,使其成為對外聯絡的前哨和編外招商機構,不斷擴大秦商“朋友圈”,形成招商引資引智新動力。

  四、凝聚秦商力量,主動融入大格局。發揮秦商聯絡海內外的橋梁紐帶作用,借助秦創原、絲博會、長安號等平臺和載體,將力量匯集到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文化旅游、國際貿易等產業發展的“刀刃”上。做強做深發展大平臺,借助共建“一帶一路”、東部產業轉移等發展機遇,推動秦商加速向全國拓展、向國際邁進,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本版圖片由記者 杜靜波 攝

編輯: 張潔

相關熱詞: 現代化產業體系 鄉村振興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