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楠
寶雞有著“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社火之鄉、周秦文明發祥地”的美譽,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擦亮“最美寶雞”文化名片,是時代發展和歷史的需要。
3月29日、4月1日,寶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到隴縣、千陽縣、鳳翔區、陳倉區、岐山縣等地,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情況開展專題調研。
有的非遺項目由于與現代生活相距太遠,傳承很困難,有的非遺項目因代表性傳承人年紀大而面臨瀕危困境。在鳳翔六營泥塑村和西秦刺繡產業園,這一局面正在逐步改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泥塑和刺繡技藝學習中,中青年正成為非遺傳承保護的主力軍。
“泥塑的喜愛者正從中老年向中青年過渡,現在是一邊傳承一邊創新。”鳳翔泥塑胡氏第7代傳人胡錦偉大學時特意選擇了與設計相關的專業,一畢業就投入到鳳翔泥塑的創意創作和生產中,已經創作了虎彩等一系列文創衍生品,組織非遺研學百余次,為十幾萬學生和社會人士普及傳統非遺知識及制作工藝。
“今年是龍年,我們根據龍生九子的傳說進行了創作,推出量產盲盒,讓大家感受開‘非遺盲盒’的樂趣。”正在工坊忙碌的胡錦偉介紹說。
秦蓉芳委員建議,要鼓勵更多青年創業者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建立非遺“人才庫”,選培非遺“幼苗”,多形式創作更加鮮活的文創產品,讓非遺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西秦刺繡的一針一線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賦予唐裝“靈魂”的俏皮虎頭帽、“秀禾服”必不可少的精美云肩、對新生兒美好祝愿的呆萌虎頭鞋……西秦刺繡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和美好寓意,被年輕一代所認同并傳承和發揚。
目前,千陽縣成立刺繡專業合作社22個,建成工藝品專業村11個,年產值達8600萬元。西秦刺繡助力精準脫貧行動項目入選全國15個“非遺扶貧品牌行動和優秀帶頭人”名單,非遺“小產業”實現“大發展”、作出“大貢獻”。
羅丹委員在調研中發現,西府社火是廣大農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年年都鬧,久傳不衰,人們通過耍社火、看社火訴說一年的豐收喜悅,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社火的種類豐富多彩,游演時隊伍陣容龐大、氣勢宏偉、熱鬧非凡,使得這項非遺文化家喻戶曉、人盡皆知。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特別是打鼓隊伍里小孩子的加入,讓傳統社火后繼有人。
羅丹建議,應加快謀劃非遺展示館的建設,培育一些非遺體驗館,以更加豐富、多維、活態的展示方式,營造文化特征鮮明、體現民俗風情的展示空間,讓群眾“沉浸式”了解非遺文化。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加強非遺文化的宣傳展示,還需推動非遺項目數字化建設。”李曉丹委員說,實現非遺數據要素的梳理整合、系統構建、智能關聯,對于更好地宣傳展示非遺文化至關重要。
“讓非遺文化的傳播跟上時代潮流,煥發出全新生命力,還需借力可視化傳播載體。”寶雞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說,非遺項目帶有一定的地域性,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載體,為宣傳推廣非遺項目打開了一扇門,應探索推出系列非遺專題片,宣傳當地非遺文化。
據了解,寶雞將以保護傳承為根本目的,以活化利用為根本手段,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為根本原則,發動社會各方力量,聚力在保護傳承上下功夫,切實筑牢“基礎樁”;聚力在融合創新上下功夫,打造新質“生產力”;聚力在傳播弘揚上下功夫,全力擦亮“金招牌”,深化“非遺+”工程,推動非遺產品、非遺演藝進景區、進商圈、參與體育賽事舉辦,通過融合創新,拓展發展渠道、打造新的增長點,全力提升寶雞非遺可見度、影響力,讓非遺成為寶雞獨特的文化IP和亮麗名片。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