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寇靜 記者 王斌
通訊員 柯長斌
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央明確的“五個一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徑之一,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也是難度最大、投入最多的專項扶貧工程。
脫貧后的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小區后續幫扶工作進展如何?群眾對后續幫扶工作是否滿意?還存在哪些問題?10月12日,柞水縣政協召開十屆十五次常委會議,圍繞“加強易地搬遷安置點群眾后續幫扶工作”進行協商議政。
“加強易地搬遷安置點群眾后續幫扶工作”是今年柞水縣政協常委會議重點協商議題。按照主席會議部署,8月份以來,柞水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和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深入全縣多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詳細了解后續保障工作,推動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工作更加精準、更加有力,群眾的新生活更富內涵。
“十三五”期間,柞水縣新建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21個,搬遷群眾2983戶11583人。自易地搬遷工作開展以來,柞水縣先后制定出臺《安置點后續產業發展規劃》《支持產業就業暨發展“五小”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獎勵扶持辦法》等文件,優化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配套建成產業園區、社區工廠、幫扶車間、就業幫扶基地,帶動搬遷群眾就業增收。
“實踐證明,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有效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增收致富,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進程。但在調研中發現,還存在安置點服務管理有待提升、搬遷戶本地就業較少、后續配套不完善、搬遷群眾社會融入度不高等問題。”柞水縣政協副主席孫明珠代表調研組發言時指出。
易地扶貧搬遷如何做到“穩得住”?調研組建議,將安置點已建成的配套基礎設施納入遷入地統一管理,規劃建設安置點教育、醫療、養老、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在大中型安置點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推動郵政、快遞、商場、通信、供銷、燃氣、電力等公共事業服務和銀行網點、資源回收商業網點等盡快覆蓋安置社區,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惠及搬遷群眾,也對緩解搬出地人地矛盾、促進生態修復、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陳圣禪委員說,易地搬遷后,不僅要關注搬遷點的基礎設施、產業、服務等,還要關注搬出地的土地利用、效益發揮,在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盤活易地扶貧搬遷戶林地、承包地、宅基地,讓群眾獲得更多收益、安心定居。
鄒亞軍委員建議,健全組織體系,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發揮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做好搬遷安置區后續幫扶工作的強大力量;規范易地搬遷安置點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強化管理隊伍建設,發揮黨員、網格長、網格員、志愿者、公益性崗位等人員作用,推行黨建+基層網格化治理體系,促進搬遷群眾真正融入小區。
“易地扶貧搬遷的核心是群眾要有收入。”秦付林委員建議,持續抓產業、發展產業,盤活現有社區工廠,招商引進一批深加工企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特色手工業、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產業,讓搬遷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獲得穩定收益,這樣群眾才能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優先安排搬遷群眾就業培訓、鼓勵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或自主創業、建議民政部門對整村搬遷困難戶實行優先供養政策……在專題協商中,委員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意見建議。
針對委員發言,縣發改局、縣農業農村局等負責同志及時回應。他們表示,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是貧困地區發展所需、百姓所盼、民心所向,將從各自職能出發,落實協商成果,多點發力完善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多措并舉加強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多謀實干突出抓好安置點產業發展,多管齊下全面加強社區服務,讓搬遷群眾樂享幸福新生活。
柞水縣政協主席王博表示,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落腳點。各級各部門必須保證搬遷后的有效治理與常態化發展,落實落細、穩定實施幫扶政策,不斷優化后續幫扶措施,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駕護航,努力當好搬遷群眾的貼心人。希望委員們繼續跟蹤研究,結合本職工作和個人特長,廣泛協商議政、積極建言獻策,助推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出幸福新生活。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