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飛機,飛向海峽對岸,寇銀珍踏上了這片經常在教科書、電視上被提及的土地,這里的環境讓她感到既陌生又親切。
今年70歲的寇銀珍家住銅川市宜君縣五里鎮,是宜君縣政協委員。自擔任港澳臺僑界委員以來,她時刻牢記委員職責,積極建言獻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兩岸友好交流發光發熱。
將陜西美食送到海峽對岸
上世紀70年代,寇銀珍與丈夫遷居雷塬公社麻溝、苜蓿溝等村,后輾轉來到宜君縣五里鎮酒廠打零工,先后辦過門市、開過餐館。在上世紀90年代的體制改革中,她以巨大的勇氣和膽識借貸20多萬元,購買了倒閉的鎮辦酒廠,經過苦心經營和打拼,逐漸過上了好日子。
上世紀90年代,女兒趙莉莉便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畢業之后進入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并與來自寶島臺灣的陳清旗一見如故。2000年,女兒遠嫁臺灣,一段佳話就此拉開序幕,也開啟了寇銀珍與臺灣的不解之緣。
女兒嫁到臺灣后,寇銀珍多次赴臺探親,自然而然成了陜西在臺的文化“大使”。在臺期間,她經常和鄰里拉家常、做陜西地方美食,大家對大陸充滿了向往,共同期盼著兩岸能夠早日和平統一。
“7個月吃了4袋面粉,做耳朵套、麻食,漏魚魚、打攪團、蒸饃饃,陜西美食深受臺灣同胞喜愛。”寇銀珍說,以美食為媒,臺灣同胞也學會了陜西話“嫽扎咧”。能讓陜西話在寶島生根開花,讓臺灣同胞感受到陜西人民的熱情,這讓寇銀珍很是驕傲。
自此,寇銀珍暗下決心,作為政協委員,一定要做好兩岸關系的紐帶橋梁,雖然生活環境不同,口音也有差異,但兩岸人民同根同源,共同的血脈和文化將大家彼此緊密相連。
小家連大家 悠悠兩岸情
在家鄉五里鎮,寇銀珍的好名聲也是有口皆碑。公婆上年紀后,她回到農村,常年照顧臥床的公公,老人的穿衣吃飯、洗洗涮涮,養豬喂雞,全靠她一手操持,直至為公婆養老送終。娘家父母患病后,她把父母接到自己家中盡心照顧,直至康復。在鄰里相處中,她也是大家口中的“好阿嫂”,50年來,她從沒和村里人紅過臉,誰家有事她都會出手相幫。
常年住在五里鎮街道,得知街道要改建,作為政協委員,她帶頭從自家房子開始拆,出讓五里鎮酒廠舊址和黃金地段的臨街門面,支持小城鎮建設,幫助鎮政府挨個做街坊鄰里的思想工作,使得大家能夠積極響應政策,改造工作得以快速開展,街道面貌煥然一新。
新街道修建好后,雖然整體環境得到很大提升,寬敞的馬路、整齊的屋舍讓人眼前一亮,但街道周圍卻沒有公廁。看到這一情況后,她積極發揮委員作用,及時向街道反映,積極爭取修建公廁。鎮政府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并將這一暖心實事辦好了,贏得群眾一致好評。
村衛生室長期租賃臨街商鋪,地方較為擁擠,給群眾看病就醫帶來極大不便。她建議,尋找合適位置修建衛生院,方便群眾就醫,解決衛生室地方緊、空間狹小等問題。經鎮政府多方協調,新的衛生院已經建好,醫護人員和醫療器械也按需配齊,方便了群眾就醫。
小家連大家,悠悠兩岸情。現如今,十里八村都知道寇銀珍家有個臺灣女婿,身為政協委員的她提出的意見建議有見識、有見地。她從臺灣帶回來的零食特產,也受到了鄰里鄉親的喜愛,鄉親們也從她的口中得知了臺灣的發展現狀以及臺灣同胞對于和平統一的殷切期望。
二十多年來,寇銀珍自覺肩負起凝聚兩岸共識、匯聚思想合力的使命。她也期待著再一次去臺灣,再一次將陜西美食送到海峽對岸,再一次聽到臺灣同胞那一句“嫽扎咧”,因為海峽那邊有她最殷切的思念。
通訊員 楊婷 鄧倩各界導報記者 蔣維博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