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駱國駿、丁靜、烏夢達
12日上午,京張高鐵最后一根鋼軌在中鐵三局WZ-500型無砟軌道鋪軌機牽引下準確落在清華園隧道的枕木上,精調之后,軌距誤差在正負1毫米之內。被譽為中國鐵路發(fā)展“集大成者”、智能高鐵示范工程的京張高鐵實現(xiàn)全線軌道貫通。
6月12日,在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最后一組鋼軌到達軌道鋪通接軌點。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百年“筑夢”。100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被譽為“中國人的光榮”,是一條自力更生的“爭氣路”。100年后,京張高鐵開啟了世界智能高鐵的先河,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后”走向“引領”的見證。
一個毫米:凝聚鐵路百年發(fā)展之變
在北京市延慶區(qū),長城腳下,青山環(huán)抱中的青龍橋車站,見證著京張鐵路從“人”到“大”的歷史性變遷。這座始建于1908年的小站,曾因“人”字形鐵路而聞名,如今,京張高鐵在其下方穿越“人”字而過,成就了百年京張的立體交匯。
中鐵三局的工人在京張高鐵官廳水庫特大橋進行鋪軌作業(yè)(2019年1月1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京張高鐵全程174公里,起點位于北京北站,出站270米后,從地上“鉆”入地下,通過清華園隧道一路向北,穿越居庸關長城、水關長城、八達嶺長城,跨越北京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官廳水庫,最終抵達2022年北京冬奧會另一舉辦地張家口。
軌道貫通的最后一點——清華園隧道是京張高鐵的關鍵工程。這條6020米長的隧道采用盾構施工,遭遇了世界上最為復雜的情況。它和北京地鐵10號線、15號線、12號線相交而過,并行13號線,還要下穿7處重要城市道路,近90條重要市政管線。
“清華園隧道要從5.4米的地下穿越北京地鐵10號線,隧道開挖直徑達12.64米,相當于5層樓那么高。要在這么復雜的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這么大體量的盾構施工,誤差還不超過‘1毫米’,就好像在人體的眾多動脈之間做手術。”中鐵十四局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項目盾構經(jīng)理趙斌說。
6月12日,在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鋪軌車在進行鋪軌作業(yè)。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為此,建設者引入了世界最先進的泥水平衡盾構機——“天佑”號,并結合京張智能化目標,建立了盾構安全建造可視化云平臺,全預制機械化拼裝和大直徑盾構常壓換刀技術。這相當于為盾構機裝上了“眼”“手”“腳”,建設者可以時刻掌握隧道和周邊構筑物的變形情況,確保毫厘之間的施工精度。
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天佑號”盾構機始發(fā)掘進(2017年1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1905年,隧道施工同樣是擺在京張鐵路面前的最大難題。全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也是京張鐵路的關鍵工程。當時,我國尚沒有一條國人獨立主持設計、建造、運營的干線鐵路,外國工程師放言:中國能修京張鐵路的工程師還沒出生呢!
從美國耶魯大學留學歸來的詹天佑打破了這個論斷。他將南美伐木所用的“人”字形鐵路首次運用在我國干線鐵路上,通過延長距離,順利通過了京張鐵路關溝段33‰大坡度,將原本需要開挖1800多米的八達嶺隧道縮短為1091米。
詹天佑不僅創(chuàng)造性運用了“人”字形鐵路,首次使用炸藥開采隧道,更開創(chuàng)了大長隧道新的施工工法——豎井法。這種方法可以在地下同時展開6個工作面,提高施工效率,且部分豎井建成后被用作通風廊道,解決了當時蒸汽機車通過隧道時的排氣問題。“這種創(chuàng)新被稱為‘長隧短打’,至今仍然是中國鐵路建設的‘王牌’工法。”中鐵設計京張項目組隧道負責人岳嶺說。
京張鐵路青龍橋站著名的“人”字形鐵路(2016年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竊謂我國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詹天佑后來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中寫道。京張鐵路1909年建成后,轟動中外,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其社會影響遠超出了工程技術領域。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鐵路的起點。如果沒有這個起點,我們無法站在中國鐵路、裝備制造、綜合國力飛速發(fā)展的‘肩膀’上,謀劃中國高鐵凝聚在‘1毫米’之上的精細與跨越。”中鐵設計京張高鐵總體設計師王洪雨說。
一種精神:“各出所學”、追求精品
青灰色的古樸外墻,古老的油燈座、百葉窗,仍保留著20世紀的西洋風格。青龍橋站站長楊存信向記者介紹,車站的站名牌匾上,中文下方還印著一行特殊的英文——韋氏拼音,這是一種在當時外國人中比較流行的拼音方式。
“詹天佑在設計京張鐵路時,對標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他采用國際通用的1435毫米標準軌距,進口英國等國家的鋼軌,引進美國生產的馬萊型蒸汽機車,引入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車連接方式——自動車鉤。在沿線各站的指示標牌上,還用英文作了標注,目的就是服務世界人民。”詹天佑紀念館館長付建中說。
“工程師既有利國之技能,應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這是110年前,詹天佑對筑路強國的深刻理解,也是那個時代所有中國人心底的吶喊。各出所學、追求精品之鐵路精神,如今正引領新一代鐵路人的筑夢之路。
6月12日,工作人員在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對軌道鋪通接軌點進行施工。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京張高鐵設計團隊,涉及30多個專業(yè),工程師300余人。“前期工作我們搞了7年,設計材料堆起來有1層樓那么高,相當于其他相同長度鐵路設計量的4倍。”王洪雨說,先輩們曾用曲線尺、計算尺、水平儀、經(jīng)緯儀等最基本的工具,1厘米1厘米地繪制了京張鐵路。今天,我們更要精益求精。
在八達嶺長城下方,京張高鐵八達嶺長城站位于地下102米、相當于30層樓高的深處,占地39800平方米,相當于6個足球場。這是世界上埋深最深、規(guī)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鐵車站,是人類建設史上少有的挑戰(zhàn)。選擇這個點位,是服務冬奧和八達嶺景區(qū),保護長城和“人”字形線路等多種目的統(tǒng)籌協(xié)調的結果。
中鐵三局的工人在京張高鐵河北懷來段鋪軌現(xiàn)場工作(2018年11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在這里,2600多名建設者已經(jīng)奮戰(zhàn)了1000多個日夜。由于地質和斷面多變,隧道施工要使用炸藥,卻不能傷及長城。建設者采用了國內研發(fā)、世界先進的電子雷管微損傷控制爆破技術。
“一般爆破的震動速度是每秒5厘米,但這種技術能夠把爆炸震動速度降低至每秒2毫米以內,相當于長城上游客跺腳那么輕微。”中鐵五局京張三標項目總工羅都顥說,12公里的隧道建成后,高鐵穿越只要3分鐘。
追求精品工程是鐵路人的終極目標。“長城站房的清水混凝土墻面,必須一次成型不能修補,才能保證毫無瑕疵。”中鐵五局京張高鐵八達嶺長城站房項目副經(jīng)理龔仲毅說,清水混凝土施工工法正在申報科技創(chuàng)優(yōu)項目。
在京張高鐵河北懷來段鋪軌現(xiàn)場,中鐵三局的工人鋪下京張高鐵全線第一節(jié)軌排(2018年11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龔仲毅所在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1989年出生的楊才鑫有個“秘密武器”——利用BIM+AR技術,將施工方法以二維碼的方式粘貼在施工地點,工人通過手機掃碼,就可以看到如何完成操作。“采用這些優(yōu)化手段之后,施工返工率從幾乎100%,下降到接近于0,大大節(jié)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楊才鑫說。
1000多個日夜,數(shù)萬名建設者奮戰(zhàn)在京張高鐵建設現(xiàn)場。大家“各出所學”,正將中國高鐵的最新成就、標桿工程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
一個小時,濃縮百年鐵路“筑夢”榮光
“20世紀80年代,我從張家口老家到北京,走“人”字形鐵路要六七個小時,現(xiàn)在走豐沙線是3小時10分鐘。未來,我自己參與修建的高鐵將把我回家的時間縮短到1個小時。”中鐵設計京張高鐵路基設計負責人張世杰說。
路興國才興。詹天佑曾在書信中寫道:“修此鐵路,縱有千難萬難,也不會半途而廢,為夷國恥笑……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百年京張,承載著中國人的復興夢想、強國情懷,重構“京張”,正在豎起中國復興、鐵路強國的又一豐碑。
京張高速鐵路工程總平面圖。新華社發(fā)(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智能化是京張高鐵的最大亮點。基于北斗衛(wèi)星和GIS技術,設計者在京張高鐵部署了一張“定位”大網(wǎng),能夠利用鐵路的高精度地圖,為建設、運營、調度、維護、應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務。
“未來,京張高鐵10個車站將有同一個‘大腦’。”中鐵設計京張高鐵智能工程化設計總體負責人李紅俠說,通過這個大腦,工作人員在控制室就可以實現(xiàn)客站燈光、溫度、濕度等設備管理、應急指揮等。
列車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基本能達到和地鐵一樣,不同的是速度。“這是世界首次,在350公里的時速下模擬一個最好的司機,用算法開出一條安全、節(jié)能、高效的列車。”中鐵設計京張高鐵信號設計負責人王東方說。
中鐵設計京張高鐵信息設計負責人方媛說,通過電子客票、刷臉進站等可簡化乘車流程;站內導航與站外導航融合,乘客從家出發(fā)輸入車次即可導航至檢票口或候車廳。
2018年底,我國高鐵營業(yè)里程已超2.9萬公里,居世界之首。依托京張高鐵建設,我國將進一步形成智能高鐵應用示范方案,構建智能高鐵技術標準體系,成為引領世界的智能高鐵應用國家。
完成鋪軌后的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京張高鐵世界矚目,但這不是建設者創(chuàng)造的奇跡。是偉大的時代、祖國的發(fā)展,造就了這個奇跡。”中鐵設計京張鐵路項目副總體設計師呂剛說。
站在青龍橋車站老站房前,在這里工作了近40年的楊存信感慨:“自己沒有給在這里工作了30多年的父親楊寶華丟臉。”父子兩代的堅守,使他對百年京張的理解更加深刻。
“青龍橋車站是中國鐵路發(fā)展的‘活化石’。”楊存信說,以后人們來到這個車站,看到代表百年前“中國人光榮”的“人”字形鐵路沒有損毀、停運,感受到百年后代表“中國人光榮”的京張高鐵飛馳而過,這就是鐵路人的榮光,我們就不負使命。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