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會
血沃川陜鑄豐碑
——尋訪川陜革命根據地陜南蘇區的歷史印記
川陜紅色交通線黎壩交通站舊址。記者 李宛嶸攝
2月5日,漢中南鄭,紅寺湖畔,風光旖旎。一座青石結構的方形建筑巍然矗立,頂端一排紅旗迎風飄揚,在藍天碧水的映襯下格外鮮艷。這里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當年,紅軍就是在川陜交界的這片青山綠水間,譜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西征經漢中到達川北,開始了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斗爭。川陜革命根據地陜南蘇區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陜西境內主要分布在今漢中市鎮巴、西鄉、南鄭、勉縣、寧強等地。在中共組織領導下,陜南蘇區人民不畏艱險、敢于斗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長征一家人”:革命家庭的悲壯長征路
寧強縣大安鎮烈金壩村,緊挨著川陜蜀道,是一個三面臨河的小山村,陳錦章烈士故居就在這里。故居展室內,大量的文物、圖片和史料,為我們講述著陳家三代11人參加紅軍長征的悲壯故事。
陳錦章于1925年在上海藝術大學求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卅慘案”后,受組織派遣,他回到漢中開展地下斗爭。1927年,陳錦章組織建立了陜南第一個中共組織——中共大安小組,帶領新發展的黨員和進步群眾冒著白色恐怖,宣傳革命真理,組織地下武裝,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
1935年,紅軍到達寧強縣(當時的寧羌縣),他動員家人放棄富足的生活參加紅軍。除母親因小腳無法遠行外,其余家里三代11口人全部踏上了漫漫長征路。
在陳錦章家的影響下,寧強涌現出許多父送子、母送女、妻送夫、兄弟相送,甚至全家一起參加紅軍的感人場景。
長征途中,最初,他們一家人還走在一起,相互照顧。紅軍打響嘉陵江戰役前,一家人被整編分配:陳錦章、陳文華、陳文芳3人被編入作戰部隊,率先向西開進,后來相繼犧牲。陳錦章60歲的父親根據安排,留下來管理紅軍的菜地。這位在家養尊處優的老人心甘情愿頂著烈日種菜、薅草。家中的成年女性,被分配到紅軍被服廠工作,在行軍作戰中飽受顛沛流離和疾病折磨之苦。
紅軍到達延安時,陳錦章家參加長征的11口人,只剩陳錦章的妹妹陳真仁,其他人均在長征途中或犧牲,或失蹤、失散。
陜南戰役:開啟長征新征程
在勉縣新鋪鎮境內的一條鄉間小道上,青山綠水間,陜南戰役新鋪灣戰斗遺址紀念碑默默矗立,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86年前那場激烈的戰斗。
1935年2月,為策應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紅四方面軍發動了陜南戰役。陜南戰役首戰就攻克了寧強縣城,活捉了國民黨守軍團長,紅四方面軍乘勝向勉縣、漢中進擊。駐漢中的國民黨三十八軍軍長孫蔚如一面向西安陜軍司令部告急,一面令獨立旅一團在寧強大安堵截紅軍,并派國民黨三十八軍主力四十九旅駐防勉縣。1935年2月6日,四十九旅旅長王毅武率部到達勉縣新鋪灣,在新鋪灣四周險關隘道日夜修筑工事,力圖憑險據守,阻擋紅軍。
1935年2月6日晚,紅軍前鋒部隊抵達青羊驛。當地群眾熱情歡迎,還主動為紅軍當向導。紅軍派出少量部隊對新鋪灣敵軍守備工事進行了火力偵察。2月7日拂曉,紅軍部隊突然發起猛攻,一舉占領新鋪灣西面的蜂子嶺。王毅武急令士兵拼死爭奪,至天晚,四十九旅撤退,紅軍堅守一天后,主動退出蜂子嶺。
1935年2月8日晚,紅八十八師師長熊厚發帶領主力部隊向敵人陣地發起總攻,把敵人陣地分隔、沖散,使敵人指揮失靈。此時,向東迂回的紅二六八團已切斷新鋪灣守敵與勉縣縣城的通信聯絡,王毅武怕縣城有失,急令部隊撤退。命令尚未傳到前方,兩翼陣地便全部被紅軍占領,王毅武帶殘余人員落荒而逃。2月9日上午,戰斗結束。
新鋪灣戰斗,是陜南戰役中關鍵性的一戰。從1935年2月3日開始,紅軍先后發起了6次戰斗,攻占寧強、勉縣,圍攻褒城(今勉縣褒城鎮)、南鄭,殲敵4個多團。2月22日,紅軍達到既定目的后揮師川北。至此,陜南戰役勝利結束,紅四方面軍開啟了長征的新征程。
紅色交通線:“紅色血脈”的不息脈動
鎮巴縣黎壩鎮柳營村里,一座看似尋常的農家小院,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歷史。這里曾經是黎壩秘密交通站,陜南蘇區紅色交通線上重要的一環。
紅四方面軍離開陜南,到川北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后,隨著頻繁的戰斗消耗,后勤保障遇到極大困難。
1933年6月24日,在國民黨第十七路軍三十八軍司令部任參謀的中共地下黨員武志平受中共中央特科的指示,代表國民黨第十七路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漢中達成以“互不侵犯”為主要內容的秘密協議,并在中共陜南特委協助下建立了以漢中為起點的兩條紅色交通線。
就在兩條紅色交通線即將運行之際,從川北傳來消息:國民黨川軍近100個團的兵力壓向川北,企圖將紅四方面軍總部困在萬源、城口一帶。這樣,經南鄭牟家壩到碑壩進入川北蘇區的交通線將被阻斷。
獲此情報后,中共川陜省委和紅四方面軍總部經與武志平商議,決定再開辟一條經城固、西鄉到鎮巴進入川北蘇區的紅色交通線,約定第一個接頭地點為鎮巴縣城以南約30公里的漁渡壩。
武志平于1934年2月1日攜帶從漢中采購的物資啟程趕赴鎮巴,2月16日到達漁渡壩王家客棧,將物資交給紅四方面軍供給部的干部柯大祥。
鑒于漁渡壩離滾龍坡紅軍駐地太遠,武志平和柯大祥商議決定,在鎮巴縣城西南約60公里的黎壩另設一處交通站。
武志平到達黎壩后,在交通站(關門埡鄉蘇維埃政府文化委員黎正剛家)將一部分物資交給在此等候的紅四方面軍總供給部干部陳友盛,并囑托黎正剛的妻子王三珍擔負起從黎壩交通站到紅軍駐地的物資運送任務。此后,武志平又多次去黎壩執行物資采購和運送任務。
在川陜紅色交通線運行過程中,許多共產黨員、游擊隊員和革命群眾,在這個特殊戰場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他們的熱血維護了紅色交通線的暢通。(記者 李宛嶸)
訪談與點評
銘記歷史 砥礪前行
——訪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姚文琦
川陜革命根據地陜南蘇區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陜西境內主要分布在今漢中市鎮巴、西鄉、南鄭、勉縣、寧強等地。
姚文琦說,在中共組織的領導下,川陜革命根據地陜南蘇區人民不畏艱險、敢于斗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陜南蘇區先后組建了紅二十九軍和數十支游擊隊,沉痛打擊了國民黨軍隊、地方民團和土匪武裝。陜南蘇區牽制了巴山北線大量的國民黨軍隊,減輕了紅四方面軍主力壓力,策應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北上。
姚文琦講,在陜南蘇區,紅色政權積極開展土地革命,沒收、分配地主土地5萬余畝,糧食1400多萬斤,建立了5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從政治上、經濟上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同時,中共組織努力實行革命統一戰線,力促紅四方面軍與國民黨陜軍建立“互不侵犯”條約,從而使紅四方面軍得以集中力量打敗四川軍閥的多次圍攻,取得軍事斗爭重大勝利。此外,陜南蘇區軍民利用川陜紅色交通線為紅四方面軍輸送糧食、藥品、食鹽、地圖等大量戰略物資,護送了眾多領導干部和有志青年投身川北革命斗爭。
姚文琦表示,陜南蘇區革命先烈們這種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奮斗、不怕流血犧牲、艱苦創業、團結奮進的獻身精神,將永載史冊,也是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力量源泉。(記者 高振博)
采訪手記
走在追尋紅色足跡的路上
南鄭區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鎮巴縣川陜紅色交通線黎壩交通站舊址,勉縣紅四方面軍陜南戰役指揮部舊址,寧強縣陳錦章烈士故居……一個個紅色景點,是川陜革命根據地陜南蘇區的歷史印記。
這一路,我們追尋革命先輩的紅色足跡。沿著紅軍走過的路,看著他們寫下的標語,撫摸他們曾經用過的舊物,歷史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眼前。漢中大地上鐫刻的紅色印記,是黨帶領人民奮斗的真實記錄,是黨帶領人民創造的壯麗史詩。
這一路,我們感受信仰的強大力量。因為信仰,“長征一家人”放棄富庶優渥的生活,毅然踏上艱苦的長征路;因為信仰,共產黨員、游擊隊員和革命群眾跋山涉水,冒著生命危險維護了紅色交通線的暢通。想到這些,我明白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和輝煌的成就,那是因為一代代共產黨人胸懷信仰、勠力前行。信仰是力量的源泉,戰爭年代如此,今天亦然。
這一路,我們獲得不竭的奮斗動力。偉大的革命精神不僅屬于那段血與火交織的不屈歲月,而且超越時空、歷久彌新。艱難的歲月雖已遠去,民族復興偉業還在征途,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從紅色歷史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國家和人民負重前行。
一路撫今追昔,一路接受洗禮。征途漫漫,唯有接續奮斗,方能不負重托。(李宛嶸)
先鋒與群眾
退役軍人變身致富帶頭人
2月7日,甘國柱在檢查食用菌大棚的建設情況。記者 李宛嶸攝
2月7日,記者在漢中市漢臺區鋪鎮劉堡村見到甘國柱的時候,他正在新建的食用菌大棚里忙碌。“最近合作社在發展食用菌產業,這幾座大棚里種的是赤松茸。赤松茸生長周期短,經濟效益好。今年合作社的收益,準會更上一層樓。”甘國柱胸有成竹地說。
甘國柱是漢臺區國柱種植養殖合作社負責人,也是2020年陜西省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漢中市“帶動脫貧明星”“最美退役軍人”。提起他,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直夸他是“致富不忘鄉親的好小伙”。
1998年退役后,甘國柱開了一家飯店,靠做餐飲賺到了第一桶金。利用這些錢,2015年,他又開始養蝦,科學養殖和誠信經營讓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甘國柱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蝦“土專家”,年收入數十萬元。
自己富了,但鄉親們的生活依然貧困,甘國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6年,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甘國柱意識到,為家鄉貢獻力量的機會來了。
劉堡村是一個貧困村,但村子靠近漢江,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很多農戶都有養殖水產的經驗。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學習,在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8月,甘國柱在村里成立了國柱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
根據村子的實際情況,甘國柱引進了立體種植養殖項目,從事稻蟹、稻蝦、稻魚混養。種植養殖基地的面積從一開始的20畝擴大到300多畝,每畝的產值可達7000元。甘國柱還為合作社的產品注冊了“漢江鮮”“漢漁稻蝦米”等品牌,合作社的種蝦和蝦苗遠銷甘肅隴南、四川廣元等地。
作為職業農民,甘國柱深知一項產業只有抱團發展、形成規模才能走得更遠。所以他決定向社會開展免費種植養殖產業技術培訓。幾年來,甘國柱共組織開展免費培訓60場次,參加人數2600多人次,使172戶貧困群眾受益。
賈正剛是漢臺區鋪鎮小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聽說甘國柱的蝦產業搞得好,他慕名求教。參加培訓,選址租地,購買種苗……在甘國柱的全程悉心指導下,賈正剛順利脫貧。
類似賈正剛的養殖戶還有不少。目前,合作社聯合10戶養殖大戶成立合作聯社,2020年通過定期、不定期用工的方式,幫扶貧困戶62戶,長期固定聘用16人(其中貧困殘疾群眾4人),帶動周邊村民務工1萬余人次。
2020年底,甘國柱又在漢中開辦了一家中餐店,魚、蝦、菜等原材料均由合作社提供,既帶動了合作社發展,給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又滿足了消費者“綠色、有機、健康”的飲食需求。
今年,在甘國柱的帶領下,合作社又開始建設食用菌種植基地,目前已建成赤松茸培養料生產車間一座、種植示范基地20畝,并同步開展宣傳、培訓,帶動周邊鄉鎮種植赤松茸。“我們計劃到2022年,完成200畝食用菌基地建設,形成完整的食用菌產業鏈,打造食用菌品牌,帶領更多群眾增收致富。”甘國柱信心滿滿地說。(記者 李宛嶸 通訊員 葉亞楠)
追趕超越正當時
秦巴大地開新局
——漢中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漢中一江兩岸風光無限。 記者 趙晨攝
寧強縣茶園風光美如畫。記者 趙晨攝
80多年前,在漢中大地上,上演著一個個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鎮巴,中共地下黨員武志平穿越巴山深處崎嶇隱蔽的紅色交通線,將無線電器材、藥品、電池等物資交給紅四方面軍;在寧強,陳錦章一家三代11口人參加紅軍長征,最后僅幸存一人到達陜北……
革命精神代代相傳。漢中作為川陜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代代優秀共產黨人在這片土地上埋頭苦干、接續奮斗。
黨的十八大以來,漢中緊扣綠色循環、生態宜居戰略定位,圍繞追趕超越、建設“三市”目標,大力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漢中經濟社會發展呈現高質量、快速度的良好態勢。
凝心聚力謀發展
1月21日,勉縣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在一個高爐熔渣固廢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現場,打井機器正開足馬力,隆隆聲不絕于耳。“該項目以陜鋼為依托,是園區打造的鋼鐵產業循環鏈上的重要一環。項目建成后年產值可達3.5億元,每年可減少高爐渣外排11萬噸。按每噸高爐渣消耗1.5噸水計算,每年可節水16萬余噸。”勉縣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相關負責人說。
漢中秉承綠色循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期間,漢中積極實施“四向融入、全域開放”戰略和“引大入漢、引新入漢、引鏈入漢”招商戰略,引進投資項目1505個,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啟迪、中航、綠地等一批500強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漢中。裝備制造、現代材料、高品質食藥三大工業支柱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8.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4:40.3:43.3。漢中生產總值突破1500億元大關,是“十二五”末1064.83億元的1.54倍。
同時,漢中各縣區板塊聯動、彰顯特色、競相趕超。漢臺、南鄭、城固等7個縣區生產總值超百億元,城固、勉縣分別躋身2017年度、2019年度陜西省十強縣,佛坪、西鄉、洋縣榮獲“爭先進位縣”。漢臺、留壩、洋縣、勉縣創建成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區),全市旅游收入較“十二五”末增長2.26倍。南鄭撤縣設區,航空智慧新城、興漢新區、濱江新區加速崛起,天漢文化公園和一江兩岸成為“網紅”打卡地,中心城區建成區由42平方公里擴展至95.5平方公里。漢中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9個省級名鎮、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10條風景線魅力彰顯。
全力以赴保民生
在略陽縣接官亭鎮林口村,村民王曉軍成立了一家生態農業公司,發展綠色種植養殖業,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近日,他剛剛建起的養牛場正式投產了。“目前我養牛100多頭,帶動了1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后要發展到300頭。”王曉軍說。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漢中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建立“四級書記主抓、黨委政府同責、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隊伍攻堅”責任體系,盡銳出戰、攻堅克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減貧49.7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9%,1010個貧困村退出,漢臺區整體脫貧、10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漢中探索創新的健康扶貧“漢中模式”、留壩扶貧社模式被評為“全球減貧案例”,公益性崗位就業扶貧模式入選國務院扶貧辦案例選編。
2020年以來,漢中扎實開展“三排查三清零”和對標補短行動,突出抓好“兩業”扶貧、消費扶貧和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全市剩余2.63萬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標。
漢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奮斗目標,漢中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高。漢中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16年上調,城鄉低保標準連續12年提高,高考上線人數實現“九連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十三五”以來,漢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015年的23625元和8164元提高到34417元和11937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7%和8.9%。
堅定不移優生態
每到入冬時候,位于漢中市城區的天漢濕地公園就是紅嘴鷗等候鳥的樂園。紅嘴鷗一般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遷往南方越冬。自從2007年在漢中漢江水域發現紅嘴鷗至今,數量已從最初的十幾只發展到現在近2000只。隆冬時節,漢中市民扶老攜幼前往江邊觀賞,不少外地游客也專程前來“打卡”。越冬的紅嘴鷗已成為漢中生態旅游的一張名片。
漢中作為漢江源頭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切實扛牢生態環保政治責任,藍天、青山、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效明顯。漢中37個沿漢江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建成通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6.9%,漢江、嘉陵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標準,全市空氣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至63.79%,18個村被評為全國“森林鄉村”。漢中堅定不移走“三生融合”發展道路,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關閉退出一批散亂污企業和落后產能,超額完成單位GDP能耗強度降低目標,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速普及。
與此同時,漢中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人文、區位、產業等優勢,兼顧保民生、保生態、保發展的考量,謀劃提出打造學研、醫養、旅居、興業“四個在漢中”城市品牌。2020年,漢中先后舉辦“四個在漢中”主題合作周和漢中發展大會,累計簽約項目442個、總投資逾3000億元。
“邁入‘十四五’,我們將扛牢省委賦予的使命任務,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生態經濟強市、幸福宜居名市,打造學研、醫養、旅居、興業‘四個在漢中’,做亮城市品牌,實施制造業升級、新興產業提速、幸福產業突破、現代農業增效、產業融合創新‘五大工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交通商貿物流、科教文化、旅游集散、金融服務、農產品和中藥材生產交易服務‘六個中心’提升城市首位度,譜寫漢中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漢中市委書記方紅衛說。(記者 高振博)
成績單
“十三五”以來,漢中緊扣綠色循環、生態宜居戰略定位,聚焦追趕超越、建設“三市”目標,經濟社會實現快速發展。漢中生產總值突破1500億元大關,是“十二五”末1064.83億元的1.54倍;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分別增長6.7%、8.1%、9.3%和9%,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減貧49.77萬人,1010個貧困村退出,漢臺區整體脫貧、10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015年的23625元和8164元提高到34417元和11937元。
漢中扛牢生態環保政治責任,藍天、碧水、凈土、青山保衛戰成效明顯。37個沿漢江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建成通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6.9%,漢江、嘉陵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標準,全市空氣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
(記者 高振博整理)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