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2日陜西省政協編發的社情民意信息中,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提醒,由于生態本底脆弱,已建成的防護林逐步退化等原因,已治理的毛烏素沙地存在“二次沙化”風險,應搶抓時機、盡早修復。
△毛烏素沙地的一處治沙站。(圖源:新華社半月談連瑞 攝)
毛烏素沙漠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陜西榆林市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之間,面積4.22萬平方公里,其中約一半面積在榆林境內。新中國成立初,榆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70多年來,當地持之以恒“北治沙南治土”,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93.24%,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為改善北方地區環境質量、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出巨大貢獻。
然而,方蘭指出,由于造林質量不高、林木退化嚴重、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較差、資源開發導致生態破壞等原因,已治理的毛烏素沙地存在“二次沙化”風險。
她介紹說,“三北”防護林工程于1978年啟動,受當時生產力和科技水平制約,榆林毛烏素生態造林可選的優良樹種種源較少,人工喬木防護林主要是楊樹、柳樹等,灌木植物以花棒、檸條等為主,植物群落林種單一、穩定性、抗逆性較差,隨著氣候和土壤環境變化,部分林草種已不適應當前生長環境。
榆林市現有2360萬畝林地,多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工營造的楊樹防風固沙林帶和飛播治沙形成的固沙灌木林,多數林木已進入生理衰退期。
毛烏素沙地干燥少雨,林地落葉自然條件下無法有效分解,土壤養分難以承載人工林持續消耗。現有灌木林占林地總面積61.2%,多為30年前的低密度飛播造林,經過多年演替,林草密度大幅增加,現有灌木林已超過了沙地土壤生產力承載范圍。由于平茬成本較高,林地管護費用政府補貼標準低(14元/畝·年),林農管護積極性不高。
同時,榆林煤炭開采對地下水系造成破壞和污染,導致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水質變差,不能滿足地表植物正常生長需求,煤炭采空區林木大量枯死,土地風蝕沙化嚴重。
針對存在問題,方蘭建議:
1、強化毛烏素沙地再治理。將毛烏素沙地納入國家黃河流域荒漠化防治區,推動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區域科學綠化工作和“三北”防護林退化修復工程,樹立黃河流域綠色生態屏障;在榆林開展光伏治沙試點,合理利用毛烏素各類土地,采用“光伏+礦區生態治理”“光伏+牧光互補”“光伏+荒漠化土地生態恢復”等建設模式,提升毛烏素沙地治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試點開展灌木林平茬復壯。建議國家林草局調整林地管護政策,適當允許在林地開展因生態修復所需的土地整理工作;榆林在不破壞沙區生態的基礎上,在高密度灌木林區域科學合理、規模化開展灌木林平茬復壯工程。
3、加強毛烏素沙地修復資金保障。國家可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在榆林等地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動黃河干支流流域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利用社會力量開展灌木林平茬復壯、林下經濟培育等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持續穩定保障生態建設資金投入。 (人民政協報記者 路強)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