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項高水平研究成果、500多項專有技術,開發試制新產品1萬余項,孵化42家高新技術企業,連續5年利潤年均增長40%以上……
在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以下簡稱西北院),創造這些成績的是一群既能做研究,又懂工程,也熟悉市場的人。兩任院長先后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近200名科技型企業家跨越了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鴻溝。
丟掉“鐵飯碗” 成為企業人
2013年是周軍、向長淑、李進人生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那一年,他們同西北院解聘,和3家新成立的公司分別簽訂合同,把事業的“賽道”從實驗室轉向了市場。
丟掉搞科研的“鐵飯碗”成為闖市場的企業人,哪來的底氣?
他們轉換“賽道”之時,正值創新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投身經濟主戰場,用科技造福社會”是很多科研人員的心聲。但是,相較于報課題、做實驗、發論文的科研日常,創辦企業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邁出這一步談何容易。
對他們而言卻是到更廣闊的舞臺實現更大的創新。實驗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要大膽地把科研成果拿到產業化生產中去考量,拿到市場上去檢驗,這是西北院一直倡導的科研理念。西部材料、西部超導等一批成果轉化企業不僅在行業內遙遙領先,在國際上也有相當影響。
“那些成功走向市場的同事用行動告訴我們,要通過產業化去創造更大的價值!”說起創業時的心情,西部新鋯副總經理周軍回憶道。
有闖市場的干勁,還得有底氣。
賽隆金屬創辦伊始,總經理向長淑就遇到了考驗。
賽隆金屬創辦的初衷是進軍醫療、航空航天用3D打印產品市場。但是,這類產品審批周期長,初創企業等不起。再加上當時國內的產業化3D打印設備、原材料全部依賴進口,從生產周期到產品種類處處受制于人。
等不起,就從“不好買”“買不來”的干起!11位創始人一致作出決定。他們的底氣是西北院在稀有金屬領域幾十年的研究積累。
如今,賽隆金屬已經打通了稀有金屬3D打印原料、裝備和工藝的全產業鏈條,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電子束3D打印設備和面向稀有金屬3D打印粉末生產的制粉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企業從最初的11人發展到現在的110人,并保持每年產值30%的高增長。向長淑也被評為陜西省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從一名曾經的科研人員成功轉身為企業家。
“技術+現金”入股 “我”與企業共命運
“雖然目前財務報表還不好看,但是我們掌握核心技術,有信心實現追趕超越!”周軍解釋,從2013年成立至今,西部新鋯的資金都用在了生產線建設、研發投入上。
“自信是因為所有人都投入了最大的創新熱情。無形資產加現金持股的股權激勵政策把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使企業熬過了從‘樣品’到‘產品’的重重難關。”周軍說。
西部新鋯成立之時,西北院以3000萬元無形資產入股,其中1200萬元分給了成果原始創新人員、技術骨干和實施成果轉化的人員。無形資產主要是創業團隊的相關科研成果。還有1000萬元的個人股份全部由技術骨干現金入股。
“我與企業共命運,再難的關都得一個個過!”周軍說。
最難熬的是“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那13個月”。2017年7月,西部新鋯完成生產線建設,開展工業化生產的工藝攻關。這是承接新一代核反應堆鋯合金材料大批量供貨任務的前提。然而,五六個月過去了,鋯管一軋就裂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眼看交貨的時間越來越近,相關單位甚至做好了購買國外產品的預案。
西部新鋯的創辦是想抓住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機遇,實現自主品牌鋯合金結構材料的完全國產化。如果不能按時供貨,所有的投入都面臨著“打水漂”的危險。
技術骨干都住進了工廠。“幾十個流程,我們一一排查,反復調整技術參數和加工方法。為了加快研發,往往凌晨一兩點鐘大家還圍在車間研判,好敲定一個環節,開始下一道工序。”周軍說。
5月13日,周軍和團隊赴阿根廷進行技術轉移合同談判。“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堆芯的關鍵結構材料——鋯合金材料全部來自西部新鋯。
像這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在西北院并不鮮見。早在西部超導創辦之時,創始人就曾抵押個人房產為企業貸款。近年來,西北院先后將技術無形資產量化評估并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給技術人員。同時,西北院鼓勵職工以現金形式入股所在公司,實現利益捆綁、風險共擔。截至目前,西北院累計將6.3億股分配給職工個人。
為創新“兜底” 放心大膽闖市場
科研人員辦企業,很多都“倒”在了一些不擅長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上。
中試是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中間環節,需要進行許多技術集成和大量的資金投入,是一般企業和科研人員都不愿意做的事情。西北院先后組建了16個國家級和40個省級創新中心,針對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開展中試實驗。西北院的所有產業化公司,都是在這些創新中心完成了邁向市場的第一步。
為創新“兜底”,西北院做的不止這些。
2012年,在研究所工作了兩年的李進,承擔了一項國家863計劃項目。瞄準循環經濟廣闊的市場前景,30歲的他萌生了創辦企業轉化研究成果的想法。
當時,稀有金屬循環利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國內還沒有市場,也沒有相關產品。
西北院“兜底”式的支持,給了他信心和鼓勵。
瑞鑫科創辦初期,李進和其他4名創始人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找市場”上,無暇顧及其他。
行政事務不熟悉,西北院有專人跟進;沒有場地,西北院想辦法;沒有資金,西北院提供擔保。“更重要的是,院里完全不干涉企業具體的運行,也沒有太多生產經營上的指標,只讓我們放心大膽去闖。”李進說。
開發涂層材料,通過給發動機葉片“穿衣服”,實現發動機葉片中稀有金屬的循環利用;開發金屬復合線材,大大提升高端裝備核心器件的性能……幾個年輕人硬是闖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瑞鑫科的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兵器、電子、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領域;總經理李進也入選陜西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
今年初,陜西把西北院確定為省內唯一的“新型科研機構”試點單位,就創新驅動開展先行先試的探索改革。借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西北院成果轉化加力加速。4月19日,西北院批準組建秦鈦制造等3家成果轉化企業,又有一批科研人員開始了從“科學家”邁向“企業家”的成長之路……(記者 張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