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滿淑涵
省統計局發布的經濟運行“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全省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5%,拉動規上工業增長4.4個百分點。其中代表產業新動能的規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太陽能電池、電子元件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增速較一季度均有所加快,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4.62萬輛,增長5.3倍,占到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12.6%,增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何強優勢、補短板、增活力?7月28日,省政協圍繞“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與會委員、專家與業界代表共商提質擴能新思路、新路徑。
政策端優化供給
“雖然陜西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領跑全國,但細分來看,新能源商用車產業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省民建副主委、陜西興正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喬偉認為,目前,就新能源商用車充換電站建設運營、電池銀行布局、運力平臺搭建等新模式、新業態,陜西本土企業發展較為緩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商用車的推廣應用。他建議,圍繞整車制造、產業鏈關鍵總成、基礎配套設施等建立補貼機制,針對本土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及其控制器、電橋等動力總成配套進行獎勵。“各地市還可按照充換電站實際充電、換電量給予補貼,加快培育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鏈。”
“產業基金是已經被市場實踐檢驗證明有效的產業培育金融工具之一。”陜汽集團投資總監兼投資證券部部長張育安表示,汽車產業鏈長、涉及范圍廣,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更需要引入產業基金,匯聚相關的資金、資源共同發展,分擔風險。
他建議,有關部門主導發起省級汽車產業母基金,圍繞鋰電池、車規級芯片、傳感器、汽車輕量化等重點領域設立多支天使、創投子基金,通過投資并購引進已上市或具有上市潛力的重點產業鏈大型項目,完善產業配套。此外,還可創建高規格汽車科創園區,吸引高科技創業項目、研發機構、配套服務機構、人才、資金落地。
生產端系統集成
隨著省內新能源乘用車產能的快速釋放,我省原有供應鏈企業配套能力不足,產業集群不強,以致本地配套率低,整零比不高。
省政協委員、省致公黨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彭紅建議,立足龍頭企業,擴張產業集群,成立省級招商引資聯合專班,全面對接比亞迪產能擴張和技術創新需求,運用土地、金融、財稅、環保等多種政策工具,主動招引國內外頭部供應鏈企業落地陜西,以龍頭企業供需帶動實現補鏈、強鏈、延鏈、增鏈、穩鏈,推動產業集群“超車式”發展。“此外,還要助力比亞迪等車企與國內外科研單位、重點實驗室、科技巨頭深化技術交流合作,為整車設計、‘三電’系統、自動駕駛、車載操作系統、芯片研發設計等方面技術迭代引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當前,我們要促進產業模式變革和業態創新,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新能源汽車工業及相關產業體系。”省政協特聘專家、西北工業大學二級教授、陜西省信息獲取與處理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何明一指出,汽車工業的智能化體現在整體優化設計、自動或輔助駕駛、自主導航、故障預測、健康管理等方面,涉及范圍廣、需要解決的問題多。他建議,充分挖掘整合陜西科教優勢資源,加大技術人才培養、引進和吸納力度,加快多學科交叉,促進產學研融合。
技術端突破瓶頸
“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中的功率半導體價值量提升幅度較大,其價值量較燃油車增加四倍多。”聚焦目前汽車制造領域“缺芯”問題,省政協常委、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張玉明建議,針對汽車制造產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技術和人才優勢,貫通上游芯片研發制造和下游整車應用產業,以聚焦產業需求和創新體制機制為原則,建設立足本省、服務全國的車用功率半導體專業共性技術研發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實現半導體與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自主化跨越式發展。
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協商座談會上,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省九三學社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教授陳斌圍繞氫燃料電池進行現場科普。他說,氫燃料電池汽車零排放,更環保;續航里程長,加氫時間短;車輛自重輕,能耗低;抗低溫性能優異,電池性能不衰減,是未來理想的新能源汽車。
他建議,陜西應積極打造西部氫谷,推動申報以西安為中心的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換道領跑。同時,大力支持氫氣壓縮機、儲氫材料等陜西優勢技術,突破大規模低成本制氫、高效安全儲運與加氫利用等技術瓶頸,以技術突破帶動市場繁榮。
使用端綠色便捷
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是影響新能源汽車推廣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據西安市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12月,全市累計建成投運各類充電場站856個、充電樁1.19萬個。
“受土地資源限制,主城區充電場站建設尚有不足。由于審批環節多、用時長,農村道路、高速公路、國道等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還較為滯后。”西安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楊國勝建議,省、市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出臺政策細則,在安裝條件、數量比例、技術指標等方面作出規定。同時,在城市更新進程中加強充電樁規劃和建設,在資金扶持、電力保障、運營管理等方面作出政策性安排。
在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量激增的同時,如何科學處置退役的動力蓄電池,實現電池回收和再利用?
省政協委員、省民革副主委、西安浐灞生態區管委會副主任謝慧瑩建議,持續完善動力蓄電池設計生產、拆卸、包裝運輸、存儲、余能檢測、拆解、梯級利用和再生利用等各環節技術標準。同時,從嚴打擊動力電池隨意拼裝、非法兜售現象,明確車主在更換動力電池時的主體責任,通過相關獎懲措施引導消費者選擇合規企業回收利用,加強對廢舊電池拆解形成的資源流向監測,強化對出口環節的監管。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