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秸稈編織的“田園詩”

2023-03-16 08:57:30  來源:群眾新聞  


[摘要]近年來,洛南縣通過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就業創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e9b58a837656c2fd54c100e43d5da21.jpg

  洛南草編產品。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洛南縣通過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就業創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今年2月,“洛南草編:小草編闖出大市場”案例與“鳳翔泥塑:‘泥耍貨’變身‘聚寶盆’”、“西秦刺繡:巧手繡出鄉村幸福生活”案例一起入選2022年國家級“非遺工坊典型案例”。2月24日,記者來到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探尋草木之間的非遺魅力。

  一 草編:手指間的傳承

db0de768b6ccf3049c8a268d1cc63cb.jpg

  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里的草編制品展示區。 記者 王晨曦攝

  走進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大門,記者迎面看到的是廠房里堆疊在一起的玉白色草編搖籃。編織工們腳邊放著一盆玉米皮。他們嫻熟地取皮、編織,不一會兒,就制作出一個個精致的搖籃把手。

  在大多數地方,玉米皮屬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但在洛南群眾靈巧的手中,它們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品。

  草編是古老的工藝之一。我國草編工藝歷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考古人員發現的以二經二緯法編織的葦席殘片,證明了當時人們已經開始用草編織生活用品。

  在我國,因南北方氣候和降水量的差異,草編制品有多種風格。長江流域的草編制品多以蘇草、金絲草、蒲草等為原材料,黃河流域的則多使用玉米皮、茅草、麥秸等。南方的蒲草,材質柔軟且有韌性,可以編織成螞蚱、蟋蟀等昆蟲造型,其制品紋理形狀細膩精致,頗具藝術感,而北方制品多選用堅硬的稻草、麥秸,編織成鞋子、草帽等生活用品。

  洛南草編選用玉米皮中質地柔軟而堅韌的苞葉作為材料。苞葉經過曬干、浸泡、分劈、熏白和染色處理,具有象牙般的色澤和紋理,為上好的編織材料。

  洛南草編最早在洛河沿岸一帶興起。因這些地方自然災害頻發,缺衣少食的百姓便通過制作手工藝品謀生,起初多編織鍋蓋、草帽、筐子等日常生活用品。

  “洛南草編歷史悠久,根據現存草編老藝人的集體回憶和追溯,草編技藝的準確歷史難以考證,但早在明清時期就廣泛流行于民間。由于取材方便、編織簡單、應用廣泛,所以草編技藝就在這里一代代傳了下來。”洛南縣文化館館長趙洛營介紹。

  1970年至1995年是洛南草編發展的鼎盛期。當時,在洛南縣保安鎮、洛源鎮、永豐鎮、石門鎮等地,草編技藝廣泛流傳。另外,縣政府大力推廣該技藝并組織經營生產,使得草編產業發展迅速。

  “洛南草編編織不需要任何模具,只有鋼絲、卷尺、剪刀等簡單工具,全憑手藝人的基本功底和藝術造詣。洛南草編無法工業化生產,編織過程中不添加任何輔料,為純手工綠色產品,因此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草編產品以出口為主,出口額曾占商洛地區物資出口總額的80%以上。草編發展最紅火的時期,洛南縣從事編織行業的人數超過了5萬。”趙洛營說。

  二 手藝人:從謀生到傳藝

72115c1e6d41069d1e76a37e5912043.jpg

  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的編織工在給搖籃縫把手。 記者 王晨曦攝

  1969年出生的李秋鳳,剛好趕上洛南草編發展最紅火的時期。但對她來說,最初接觸草編的經歷并不愉快。

  李秋鳳是洛南縣保安鎮北斗村人,2歲時患上小兒麻痹癥,從此腿腳不便,落下二級殘疾。因為家境貧困,讀小學六年級時,李秋鳳就被母親送去學習草編。

  “去了三四天我就跑回家了!當時年齡小,坐不住,也耐不住性子學草編。”李秋鳳笑著回憶,“學草編比較苦,一開始手上磨得全是水泡,碰破后特別疼,我天天流眼淚,心里一委屈就退縮了。”

  回家待了幾天后,李秋鳳冷靜了下來,開始考慮學草編這件事。當時,在保安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草編,產業十分紅火。坐墊、門簾,一件就能賣一塊錢,這對當時的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學草編,主要是想掙點錢補貼家用,再給我自己掙點學費。母親當時也勸我繼續堅持,后來我就下定決心好好學。這一編,就編了40多年。”李秋鳳說。

  40多年的草編生涯里,李秋鳳見證了洛南草編文化的傳承、變革與產業發展。

  在她20歲左右時,嬰兒搖籃成為洛南草編制品里最火的一款產品。

  “一開始編一個搖籃能賣5塊錢,沒過幾年,價格就漲到了10塊錢,又過幾年,漲到了30塊錢……搖籃基本都出口國外,一直供不應求。”李秋鳳說,她編織搖籃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一開始三天才能編好一個,后來一天就能完成一個。

  用李秋鳳的話說,草編技藝難度不大,是個功夫活,踏踏實實做就能做好。但事實上,在草編這個領域,李秋鳳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

  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成立后,李秋鳳作為“草編技藝傳承人”加入了合作社。在這里,她一方面靠手藝吃飯,掙一份工資,另一方面,負責新產品開發和技能培訓。

  說是新產品開發,但對于李秋鳳來說就是“看看電視找靈感”。“我看到人家手里提個黑色公文包,覺得挺好看的,就編了一個類似的包包,還加了個鎖扣。看到孩子放玩具的盒子,我就編了個玩具籃,剛好我們有搖籃,可以配套賣。”李秋鳳說,喝茶的小桌椅、寵物的窩、放拖鞋的盒子,只要她感興趣,鼓搗幾天就能編出一套來。

  憑借草編這門手藝,李秋鳳供兩個女兒上了大學。

  在合作社,李秋鳳是經驗最豐富的手藝人,編織工遇到問題都會請教她。每編織一款新產品,李秋鳳都會“開課”把大家教會。草編制品交貨前,她會一批批檢查,確保不出現工藝問題。

  2020年12月,商洛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洛南草編作為傳統技藝入選。為了進一步傳承非遺文化,洛南縣人社部門將李秋鳳請去給群眾培訓草編技藝。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也開辦了培訓學校,吸引感興趣的群眾參與到草編產業中來。

  每期培訓15天,一期50名學員,一節課50分鐘,有理論講解,有實操訓練,還有考核測試……現在,李秋鳳的足跡遍布洛南縣的大小鄉鎮,洛南草編在她手中“開枝散葉”。

  三 “俠女”:攬起那根“草”

  如果說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洛南草編的“黃金時代”,那么20世紀末就是洛南草編的“至暗之時”。當時因為諸多因素,草編產業一度中止,技藝幾近失傳。

  故事的轉機繞不開一個人——屈軍俠。

  屈軍俠名字里帶有一個“俠”字,行事也頗有俠女之風。2010年,沿海一些外貿公司到洛南尋訪、收購草編制品,她敏銳地發現了產業復蘇的希望。

  “我從小學草編,對草編有感情,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洛南草編手藝失傳。我想讓這個產業重現往日的輝煌。”屈軍俠把草編這一攬子事兒攬到了自己身上。

  要重啟洛南草編產業鏈,擺在屈軍俠面前有三道難關:人,原材料,營銷渠道。

  制作草編,首先需要手藝人。當時,因為產業發展“中斷”,洛南縣僅有保安鎮、洛源鎮的一些年長者有此技藝。屈軍俠就一個村一個村跑,發掘手工藝人,動員大家繼續做草編,并承諾將收購全部草編制品。

  制作草編,還需要玉米皮、麥秸這些原材料。按照洛南此前的傳統,做草編的家庭往往會先存夠原料,以供全年使用。為了保證原材料充足,屈軍俠先大量收購麥秸存放在倉庫,等玉米豐收后再收購玉米皮,然后統一送到編織工家里,供他們免費使用。

  草編產品編好后,還要及時收購。屈軍俠動員村里的能人負責收貨,每收購一個搖籃獎勵2元。收購渠道打通后,她又跑市場,積極和外貿公司對接,把產品賣到了日本、法國等地。

  2011年,屈軍俠聯合多家編織戶成立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增加草編種類、提高草編產能。隨后,她又成立了洛南縣巧手工藝品有限公司,進一步保護和傳承洛南草編技術工藝。

  “草編有手就能學,所以這個行業有很多殘障人士參與。因此,把這個產業做大很有意義。”屈軍俠告訴記者,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目前有36名員工,其中25人是殘障人士。

  在合作社,屈軍俠組織人員為4層高的大樓安裝了電梯,為殘障人士修建了無障礙宿舍,還開設了“職工之家”和餐廳,免費為員工提供服務。在一個個細節中,殘障人士的工作生活難題得到了解決。

  截至目前,屈軍俠通過領辦草編合作社、創辦工藝品企業,已帶動5000多人從事草編及相關產業工作,其中包括300多名脫貧戶和120多位殘障人士。

  產業的復蘇讓洛南草編快速“出圈”。“2017年,一個長期合作的美國客商因為對草編工藝感興趣,專門來到合作社實地考察、洽談業務。在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牽線下,洛南草編還曾前往哈薩克斯坦參加展出。我們的草編產品超過一半都出口到國外。”屈軍俠說。

  目前,洛南縣是國內草編嬰兒搖籃的三大產地之一,屈軍俠創辦的企業是陜西唯一的出口型草編嬰兒搖籃加工企業。(記者 王晨曦)

  記者手記丨一根“草”漂洋過海背后的故事

  非遺的魅力是怎樣的?在洛南縣保安鎮的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溫暖,是首先被提及的。在合作社的廠房里,我看到拄著雙拐的王大哥不疾不徐地走在樓道,準備提交手里剛編好的搖籃把手;我看到坐在輪椅上的張大哥一邊說笑,一邊把手里的玉米皮纏在麥秸上,手法嫻熟;我看到要大姐用木尺精準地在搖籃上定位,標記下縫把手的位置,眼神里滿是認真……

  在這里,他們不被視為殘障者。他們憑借草編技藝吃飯,也憑借手中的作品獲得尊重。此時此刻,非遺文化里迸發出的是智慧的火花。

  在保安鎮,山區編織工日常的談資是遠隔重洋、相距萬里的一個個國家。

  “日本這批貨還比較講究,搖籃把手指定要帆布的。”

  “非洲人怎么也喜歡‘套娃’?你看這玩具籃子,要求是一套3件,一個套一個,真有意思。”

  ……

  非遺文化的穿透力讓洛南草編“出圈”,走向了全球市場。洛南縣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是訂單式生產,客戶需要什么樣式,編織工就編什么樣式。

  采訪時,李秋鳳大姐講述了她遇到的“最難訂單”的故事。

  有一次,有客戶需要70厘米高的圓柱造型“草瓶”,用來存放字畫。編筐編簍,重在收口。這個訂單雖造型簡單,但編織難度極大。李秋鳳說,整個編織過程難的就是要保證“草瓶”的重心不偏移、瓶頸不變形。就這樣,她花了3天時間練習、試驗,編了拆,拆了編,最終做出了1個成品。直到送去驗貨時,她才知道這是一個波蘭客戶的訂單。

  驗貨成功了,波蘭客戶發來“800個草瓶”的訂單,這可把李秋鳳忙壞了。她不僅要自己會編,還得教會合作社其他編織工。因為需求量大、編織難度高,這個訂單做到中途差點“黃了”。最終,經過反復培訓,加上與客戶多次溝通細節,李秋鳳帶領大家保質保量完成了訂單,獲得了客戶的好評。

  憑借執著和用心,李秋鳳和洛南的編織工們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訂單,逐漸打響了洛南草編的品牌。

  一根“草”,通過非遺文化,將秦嶺山區的小縣城與大洋彼岸的客戶連在一起。如今,一件件草編制品“乘坐”著集裝箱漂洋過海,展現出非遺的獨特魅力。(王晨曦)

編輯: 孫璐瑩

相關熱詞: 秸稈編織 非遺保護傳承 洛南縣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