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陜西作為中華民族及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資源豐富。省文物局發布的“陜西省文物基本數據(2022版)”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我省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49058處,全省522家國有文物收藏保管機構共收藏可移動文物7748750件。
作為文物資源大省,文物保護始終是我省文物保護機構的重點工作。3月10日,省財政廳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省各級財政部門努力增加投入,全省文物支出76億余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400余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近300處,推動全省文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年來,雖然我省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和不足。”省政協委員、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說,文物保護工作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如何更好地促進我省文物保護工作,讓子孫后代“有史可尋”“有史可鑒”,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也是孫周勇履職的關切點。
孫周勇在調研中發現,隨著“先考古、后出讓”考古前置土地使用模式的全面推廣,沿黃省份基本建設工程中的考古任務呈現井噴式增長,工程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此外,我國省級考古機構多為公益一類的事業單位,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模式,財政撥付不足額、不及時導致的基建考古經費短缺、工期緊張等問題突出。
“基建考古招標與考古工作的科學性相悖、基建考古所需經費與預算支出失衡嚴重,是制約文物保護工作發展的瓶頸。”孫周勇建議,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體制和機制建設。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基建考古取費性質,足額保障考古經費,取消考古招投標制度,完善考古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延長考古單位資金使用周期,出臺野外津貼制度,為一線考古人員做好各項保障服務。
大國工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員馬宇認為,促進我省文物保護工作,除了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還要在培養壯大考古人才隊伍上做好文章。
從業近30年來,馬宇帶領團隊先后修復了200余件重要文物,其中包括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青銅水禽等。馬宇表示,建設一批專業素質過硬的文保隊伍,緩解基層文物人才嚴重短缺現狀,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就如何建設一支高素質文物保護隊伍,省政協委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周萍建議,應建立健全我省考古人才培養制度,仔細斟酌、科學細化每年的人才招聘計劃、人才培養計劃,制定中長期人才培養規劃和相應的保障措施。同時,還要針對各行業特點和發展需求,優化高級崗位結構比例,完善獎勵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后繼有人、人才輩出。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