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綏德縣非遺陳列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

2023-04-27 06:39:53  來源:陜西日報  


[摘要]一年多時間里,綏德縣在傳承上“動腦筋”、創新上“做文章”、發展上“下功夫”,讓非遺“活”在當下,在新時代煥發新風采...

圖為巧娘們向記者展示剪紙作品。 記者 李旭佳攝

  總書記,我想對您說

  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負責人 雒勝軍

  “我們牢記您的囑托,加快非遺保護場館建設,拓展非遺保護方式與路徑,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健全非遺傳承人考核獎勵機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進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和活態傳承。請總書記放心,‘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我們一定會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記者 李旭佳整理)

  谷雨時節,綏德老街巷里,嗩吶吹得歡快,秧歌扭得起勁。

  精美靈動的炕頭石獅、趣味十足的陜北說書、曲調悠揚的陜北民歌……這些黃土地上“生長”出的民間藝術,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綏德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孕育發展了優秀民間藝術,展現了陜北人民的熱情、質樸、豪邁。”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時指出。

  一年多時間里,綏德縣在傳承上“動腦筋”、創新上“做文章”、發展上“下功夫”,讓非遺“活”在當下,在新時代煥發新風采。

  非遺“種子”扎下根

  “提起個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4月21日,在綏德縣名州鎮裴家峁村,剛從培訓班“充完電”的“巧手”們聚在一起比拼剪紙技藝,不時哼唱著陜北民歌。

  剪刀聲咔咔響,一張張輕盈的紅紙在巧娘手中翻轉。不一會兒,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便呈現出來。

  方寸之間,剪出繽紛世界。

  “剪紙改變了我們農家婦女的生活。”綏德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曹毛女自幼受奶奶和母親的熏陶,酷愛剪紙、盤紐扣等民間手工藝。

  2007年,曹毛女憑借作品《娶親》在第三屆國際剪紙藝術展中榮獲金獎,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剪刀”。從此,她從一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婦女變成“省字號”傳承人。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綏德手藝人牢記于心、落實于行。

  曹毛女說:“總書記暖心的話語讓我非常感動。我要創新出彩,傳承好剪紙技藝。”

  綏德小巷里,處處有故事,遍地是非遺。

  走進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精致的兩層小樓里,呈現著“天下名州”的歷史與文化,“藏”著千年非遺“家底”。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總書記觀摩了石雕、綏德平安書、剪紙等展示,肯定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負責人雒勝軍激動地說。

  雒勝軍既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陜北民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陳列館常駐陜北民歌歌手。

  “受地域、人文環境等影響,陜北民歌、說書等技藝長期靠老藝人口傳心授,傳承并不容易。”雒勝軍說,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與傳承,自己一直在思考。

  一年多來,雒勝軍組織相關人員開展黃河流域非遺項目和資源調查,建立了非遺項目資源檔案,用文字、影像等方式對非遺項目進行數字化保存……這些都給非遺“種子”以溫暖適宜的生長環境。

  非遺有了“煙火氣”

  “我們腳下踩的黃土,就是泥塑取之不盡的天然材料。大家仔細看,我們先用黃泥捏出形狀……”4月18日,綏德民間泥塑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維生來到陳列館,為參觀者“答疑解惑”。

  背柴的牧羊人、咧嘴憨笑的山里娃、扭秧歌的陜北婆姨……一塊普通的泥巴,在王維生手中變得栩栩如生,吸引了不少游客圍觀“打卡”。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陜北的風土風貌都裝在我腦子里。只要把泥巴握在手里,想捏啥我心里都有數。”王維生笑著說。

  千百年來,厚重的黃土地養育了勤勞智慧的陜北人,“王維生們”也用黃土捏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不論多忙,王維生都不忘每周把泥塑“帶”進課堂。他說:“泥塑的生命力強著哩,娃娃們都盼著我呢!”

  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進鄉村……非遺“飛”進千家萬戶。

  “我們每年組織傳承人進校園、進鄉村等活動600余次,參與人數超30萬人次,反響非常好。”綏德縣文化館副館長任艷艷介紹。

  “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關于非遺如何融入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關切。

  “當前,我們整理了300余首老藝人原生態唱法的陜北民歌,并將編印的書籍、錄制的《陜北秧歌》等材料發放到各村。”雒勝軍說。

  非遺保護與傳承,關鍵在人。傳承人是確保非遺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最重要的載體。

  如今,豐厚的人才“家底”,讓綏德非遺保護傳承有了更多底氣: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3項,傳承人5名;省級非遺名錄11項,傳承人15名;市級非遺名錄23項,傳承人61名。

  底氣有了,“陣地”也不可缺少。

  綏德縣規范非遺基礎設施建設,建設3個省級非遺工坊;建成秧歌、傳統醫藥等4個傳習所(基地);建成國家級項目陜北秧歌傳習基地,開設系列非遺傳承培訓班……搭建起連接非遺與大眾、非遺產品與消費者的重要橋梁。

  任艷艷說:“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開展一系列非遺項目展演活動,讓群眾能夠近距離接觸非遺,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非遺“活化”展生機

  綏德,還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石雕之鄉。

  1008個千姿百態的石獅組成的綏德千獅大橋,是綏德石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鮑武文和能工巧匠們用心雕刻的“杰作”。

  “總書記對石雕的關心,讓我感覺自己幾十年的堅持是對的,是值得的。”鮑武文說。

  13歲拜師學藝,23歲辦石雕廠,如今創辦石業公司……50年的堅守,被稱為“石獅王國的綏德漢”的鮑武文功不唐捐,終于點石成“金”,石雕暢銷國內外。

  “大半輩子都和石頭‘打交道’。以前帶著村民在老家雕刻,院子里都是敲打留下的坑坑洼洼。”在鮑武文的帶領下,綏德縣四十里鋪鎮鮑王家溝村30多人有了自己的石雕廠,過上了紅火日子。

  如今,綏德石雕從業人員已達1000多人,石料采掘、石雕建筑業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年產值1.5億元。

  2021年,鮑武文投資建成集展示、培訓和旅游于一體的“綏德傳統石雕莊園”,充分展示精湛石雕技藝。他說:“政府部門對傳承人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我要當好‘領頭羊’,做出好作品,帶出更多徒弟。”

  守得住傳統,跟得上時代。去年以來,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增設傳承人展示互動區,通過傳承人的展演,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

  馬治國是綏德人,也是西安交通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日前,他帶著學生返鄉調研。

  瞧著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觀賞非遺表演,馬治國不禁感慨:“沉浸式參學,讓年輕人更深入地了解非遺的內涵與魅力。守正創新,才能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現在,非遺也越來越貼近人們的消費生活。

  “我們剪紙傳承人的作品是省十七運官方特許產品,各類文創產品也成為炙手可熱的‘潮品’。我們還依托豐厚的非遺資源,開展特色活動,一年多來接待游客4.5萬余人次。”綏德縣文化館副館長閆慧表示,非遺產業化為非遺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創新注入了新動力。

  綻放在黃土地上的陜北文化,充滿生命張力,生生不息、綿遠悠長。

  1月28日,榆林市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2月16日至20日,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在榆林舉行……春日里,一個個“非遺喜訊”傳來,讓綻放在黃土地上的“非遺之花”開得格外明艷,散發出獨特的芬芳。(記者 周明 李旭佳)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非遺 傳承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