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誰能幫我讀一下這段繞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一群小學生被逗得哈哈大笑。
這是7月19日,長安大學“推普教育賦能·攜手筑夢黔行”實踐隊志愿者在貴州省凱里市支教的一個場景。
今年暑期,長安大學組織350余名指導教師、1700余名學生,組成238支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赴全國21個省份,圍繞成就觀察、民族團結、生態環保、社區實踐、志愿服務等方面開展調研實踐。
傳承紅色精神
米脂縣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里,長安大學“探尋紅色故事·展現鄉村新顏”實踐隊的師生正在認真聆聽講解員的講解,察看展出實物。
除了紅色故事,大家還了解到,近年來,楊家溝村一方面持續深挖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山地蘋果、櫻桃等林果種植,持續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楊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李永林介紹:“村里計劃打造集旅游、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紅色文化科技產業園,通過紅色培訓帶動紅色旅游,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產業興、村民富的發展目標。”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議,實踐隊師生深有感觸。在實踐報告中,對于楊家溝村的未來發展,實踐隊師生一致認為:一要推動紅色文化和紅色旅游相結合,既能保證景區基礎人流量,又能豐富游客的體驗活動;二要大力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訓,從而提升村民的教育水平和就業技能……
活動接近尾聲時,隊長鄭淑文總結道:“楊家溝革命舊址是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場所。實踐團隊將銘記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奉獻,將紅色精神傳承下去,并為楊家溝的發展貢獻力量。”
激發奮斗之志
8月11日,沿著水泥山道,長安大學青馬學校“傳承井岡山精神·青春建功新時代”實踐隊乘坐的車輛在井岡山翠竹萬頃的林間穿行。
9天時間里,師生們學編紅軍草鞋、領悟政治建軍、重走挑糧小道……形式多樣的研學實踐讓大家收獲頗豐。
“回到學校,我要把井岡山精神講給同學們聽,以實際行動傳承弘揚井岡山精神。”實踐隊隊員馬玉佳說。
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是“七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黃大發的家鄉。7月15日,長安大學“重走長征之路·探尋路橋發展·交通筑夢未來”實踐隊一行7人來到這里,感悟黃大發的精神。
當年,僅憑簡易工具,只靠肩扛手提,黃大發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修渠引水,一干就是36年。直到1995年,長9.4公里、地跨3個行政村的水渠終于通水了。鄉親們親切地為這條水渠取名大發渠。
如今,在這條將溪水“引進來”的渠邊,新添了一座讓鄉親們“走出去”的大橋,名為大發渠特大橋。
“絕壁鑿渠引希望之水,天塹建橋通開放之路。‘一渠一橋’不僅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縮影,更是黃大發的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揚。”實踐隊隊員李恩凱說。
助力鄉村振興
湘河鎮位于商南縣東南部,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鎮,金蝎養殖產業是當地的重要支柱。長安大學建工學院是湘河鎮的定點幫扶單位,學院為湘河鎮蝎子養殖基地研發了遠程無線監控系統云平臺,平臺經調試后成功投入使用。7月15日,由孟慶龍作為指導老師帶隊的“青春筑夢數字農業·科技推動鄉村振興”實踐隊前往湘河鎮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抵達的第一時間,大家前往養殖基地了解蝎子養殖情況和系統使用情況。了解到系統閥門存在微滲漏問題后,孟慶龍指導實踐隊隊員對傳感器及控制精度進行校核,迅速解決了相關問題。
8月14日,長安大學“情系鄉村心向黨·同繪振興新藍圖”實踐隊在商南縣店坊河村與村兩委成員就該村廣場改造設計方案進行座談交流。依托學校第十六屆“建筑日”活動成果,實踐隊與校友單位合作完成的“店坊河村公共休閑空間環境整治和提升”方案,充分利用了村莊現有公共空間,將文化創意融入生活場景,運用模型渲染動畫形式展示的方案得到了村兩委成員的交口稱贊。
在大荔縣,長安大學“助力北貝村建設宜居宜產新農村”實踐隊了解到村道局部破損嚴重,給排水系統存在缺陷的情況后,利用全站儀測量村落地形,通過無人機傾斜攝影收集相關數據,對村莊進行3D建模,為北貝村后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腳下沾滿泥土,心中充滿真情。通過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學子們意識到,當代青年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信念,又要有“腳踏實地”的干事本領,把所學運用于具體實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社會實踐是青年學子學用結合、磨煉意志的大舞臺,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有效提升了實踐育人的成效,將更好助力當代青年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長安大學黨委副書記黎開誼說。(通訊員 李可 記者 苗雨蒙)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