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舉行的川陜甘三省聯合巡護行動中,我們發現了羚牛、川金絲猴、毛冠鹿等珍稀野生動物留下的痕跡,以及蝦脊蘭、杓蘭等珍稀蘭科植物,這說明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豐富、生態環境良好。”1月2日,陜西青木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繆濤說,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建立以來,他們“偶遇”珍稀野生動植物的次數越來越多。
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的設立,將陜西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的“保護傘”下,眾多珍稀動植物得到更好的呵護。調查顯示,2020年以來,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野生脊椎動物由258種增加至現在的342種。
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是觀察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窗口。在各方攜手守護下,陜西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瀕危物種種群數量持續增長,新物種不斷被發現,村民從“靠山吃山”轉變為“守山護山”。在這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月2日,在興慶宮公園,只見一只只白鷺或飛舞盤旋,或駐足停立,或矯健捕食,極具畫面感。湖面上,還有不少鳥兒在嬉戲、覓食。進入冬季,興慶宮公園迎來大批到此棲息越冬的白鷺、蒼鷺。 記者 張辰攝
遷地保護 為瀕危植物“搬家”
“導致植物瀕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繁育難、生長條件要求苛刻、人為破壞。這些年,我們在秦嶺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上取得了一些成績。”在秦嶺國家植物園的遷地保護區內,科研中心負責人朱琳指著這里的植物說。這里不僅有百余株被譽為“秦嶺雙嬌”的紅豆杉和珙桐,還有在小麥進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華山新麥草。
遷地保護是秦嶺國家植物園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翅果油樹遷地保護項目為例,翅果油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植株僅分布于山西呂梁和陜西西安鄠邑區一帶,數量非常稀少。秦嶺國家植物園在野外生境和資源空間分布情況調查的基礎上,營造了3處翅果油樹生存環境,對翅果油樹進行遷地保護;通過實生繁育、枝條扦插等方式培育翅果油樹幼苗,擴大翅果油樹種群數量。目前,秦嶺國家植物園已繁殖翅果油樹實生苗1500余株,并與山西鄉寧、甘肅天水等地建立了翅果油樹培育合作關系。
截至目前,秦嶺國家植物園共保育植物173科525屬4043種,其中遷地保護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16種,包括珙桐、紅豆杉、紫斑牡丹等。
“遷地保護可以彌補就地保護的缺陷和不足。這項保護把處于珍稀瀕危狀態或滅絕邊緣、人工干預也不能見效的植物或動物,放到遷地保護區加以保護,擴大種群數量,再將其放歸原地區,從而改變它們的命運,意義十分重大。”朱琳告訴記者。
“極危物種的保護性繁育研究是秦嶺國家植物園的重點工作。植物園保育了秦嶺地區近一半的物種,同時對瀕臨滅絕的物種進行搶救性繁育,并進行野外放歸,還建設了種子庫,把一些有經濟和生態價值的物種長期保存下去。”朱琳說,秦嶺國家植物園通過不斷加大科技投入,讓“綠色”蓬勃生長。
1月2日,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向當地居民科普野生動植物知識。記者 申東昕攝
就地保護 生物多樣性實現恢復性增長
“我拍了5年朱鹮,以前到處蹲點期待偶遇,一蹲就是幾個小時。現在,安康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在郊外淺灘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朱鹮。”1月4日,安康市漢陰縣攝影愛好者尹正軍欣喜地告訴記者。
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漢陰縣的朱鹮數量越來越多。2010年在澗池鎮首次發現朱鹮以來,漢陰縣先后在觀音河鎮、蒲溪鎮、鐵佛寺鎮等地發現朱鹮100余只。僅在觀音河國家濕地公園進步村、合興村、觀音河村范圍內就觀測到40余只朱鹮。
良好的森林、草原、濕地系統,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最佳的孕育場所。近年來,我省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為野生動植物撐起一把把遮風擋雨的“保護傘”,實現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恢復性增長。
目前,秦嶺陜西段森林覆蓋率達82%。陜西生態質量達到“優”的縣(市、區)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5.88%,較2016年增加20個百分點。陜西生物多樣性實現恢復性增長,重點保護物種種群數量持續增長,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斷擴大。
截至目前,我省有野生脊椎動物932種,以大熊貓、羚牛、金絲猴和朱鹮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共計156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55種。
趴在水池邊的大熊貓七仔(資料照片)。 記者 申東昕攝
實現雙贏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站在明霞農家樂門口,柞水縣朱家灣村原黨支部書記嚴成學告訴記者:“幾十年前我當村干部的時候,整天想的就是怎么才能讓村民吃上一頓飽飯。那時候,大家每天上山采藥、伐木、打獵補貼家用,溫飽都解決不了,怎么去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
朱家灣村位于秦嶺南麓,過去叫老林鄉,就是深山老林的意思。2003年撤鄉并鎮時,原來的3個村子合并成現在的朱家灣村。以前,這里的村民主要依靠上山伐木、進山打獵以及挖中藥材,勉強維持生計。
嚴成學1984年來到這里當村干部。“牛背梁保護區老林保護站剛建立的時候,村民們有了前所未有的約束。時常有村民因為伐木、打獵受到批評教育甚至處罰,再加上野生動物破壞田地,大家都對建立保護區有抵觸情緒。”嚴成學告訴記者。
2007年,隨著秦嶺隧道貫通,守著風景吃窮飯的情況被徹底改變了。朱家灣村被納入“西安一小時都市圈”,越來越多的城市游客來村里旅游。
“依托秦嶺豐富的生態資源,我們村旅游業快速發展。目前,有八成以上村民從事民宿、農家樂等旅游行業。”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毛家鋒告訴記者,大家伙看到了好生態帶來的好收益,保護自然的種子在心里扎下了根,人人自覺當起秦嶺生態衛士。現在,不但偷獵、偷伐行為消失了,大家還會在閑暇時間自發巡林,及時阻止破壞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不文明行為。
“我們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管理,給旅游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也吸引更多游客來朱家灣村旅游,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良性循環的格局,助力鄉村振興。”柞水縣副縣長王茂榮說。(記者 申東昕)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