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質量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只有保護好耕地,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方能進一步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2月28日,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朱曉麗說。
朱曉麗17年來專注于土壤修復和改良技術研究。污水灌溉、垃圾堆放、工業廢渣堆放、大氣污染物隨雨雪沉入土壤等導致的土壤污染,都是她研究的對象。
“農田土壤修復不僅要治理污染,還要在治理后提升土壤的生產能力,讓它成為老百姓的‘飯碗田’。”在朱曉麗看來,修復受污染土壤猶如給病人診治,一定要慎之又慎,“土壤敏感,如若修復劑不行,可能會影響糧食生產。”因此,修復之前,朱曉麗都會多次檢測土壤受污染程度和肥力,再因地制宜配制修復劑。
2023年,朱曉麗忙于在潼關縣開展農田土壤修復工作,采樣、調研,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經過大半年的修復,潼關縣土壤修復示范區生產的農作物重金屬含量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并且土壤的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當地主要農作物小麥同比增產16.7%。
作為一名高校學者,朱曉麗不僅認真完成教學、科研工作,還以做研究的嚴謹態度來對待代表履職工作。她提出的每一份建議都是長期深入田間地頭考察調研的結晶。
朱曉麗表示,相比于水體污染和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積累性,比如說,黑臭水體、霧霾天,大家一眼就能看到問題,但是土壤污染并不直觀,社會對于土壤污染的關注度更低。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朱曉麗提交了關于深化耕地污染土壤防治、提升糧食安全的建議。該建議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高度重視。農業農村部在答復中表示,將會同生態環境部等部門持續強化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風險評估等標準研究;持續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聯合攻關計劃,加大試驗示范力度,及時集成推廣綜合防治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強化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技術支撐;加強財政資源統籌,繼續通過現有渠道對西部地區土壤修復工作予以積極支持,提高土壤生態環境質量。
今年全國兩會,朱曉麗將針對建立農田土壤綠色修復推廣示范區、耕地占補平衡以及進一步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話題提交相關建議。
“我國80%的礦產資源分布在西部地區,然而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平臺和人才等因素影響,西部地區在土壤修復示范方面起步較晚,大面積治理推進緩慢。”朱曉麗表示,國家確定的13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和南部地區,建議在西部地區建立農田土壤綠色修復推廣示范區,進行大面積推廣示范,提高糧食的產量和安全性。
“在今后的履職中,我將繼續緊盯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發揮專業特長,結合調研結果,充分反映生產一線、科技一線存在的問題,提出符合我國國情、能夠落地的措施和建議,用創新的科研思維履行好人大代表職責,為耕地保護、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朱曉麗說。(記者 秦驥)
記者手記 | 秉持初心 履職盡責
謙遜而有力,冷靜又熱切,是朱曉麗給記者最深的印象。
采樣、拍照、記錄裝袋、封口;檢測土壤酸堿度、養分、重金屬含量等指標;出具“診斷書”后“對癥下藥”。這樣對受污染土壤進行檢查和診治的程序,是朱曉麗的工作常態。
作為農業環保領域的專家,朱曉麗帶隊堅守在農田土壤修復研究一線,守護老百姓的“飯碗田”;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朱曉麗立足本行業,心懷“國之大者”,認真對待自己提出的每一份建議。
采訪過程中,提到耕地污染土壤防治的情況,朱曉麗對存在的問題、現狀和下一步自己的工作方向都有著清晰的思考和規劃,這和她扎實的調研,以及她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的責任與擔當是分不開的。
“只有解決土壤污染問題,才能確保糧食的質量和安全。我們要做的是竭盡所能,讓耕地更健康,讓大家不僅吃得飽,還吃得好。”提到對未來的期許,朱曉麗希望自己不光要把科研工作做好,還要提出有價值的建議,推動行業發展,為助力糧食安全生產作出更大貢獻。(秦驥)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