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展示創作的棉絮畫作品《金龍納福》
□ 記者 李彥伶 文/圖
一把鑷子、一瓶乳膠、一朵朵五顏六色的棉花團,雙手上下翻轉層層粘貼,一幅幅立體生動的棉絮畫漸漸成形,這就是陜派棉絮畫第四代傳承人許輝的棉絮畫世界。
棉絮畫以棉絮為主要原材料作畫,其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據說,那時棉花產區的人們在勞作之余將棉花染色,通過技法詮釋出不同風格的中國傳統畫作,因其“遠看似畫,近看似雕”,被譽為“中國立體畫”。
1988年,高中畢業的許輝因喜歡棉絮畫進入一家公司的工藝部工作。經過多年摸索,她將油畫、水粉畫等畫種與棉花結合,形成了新的風格。她以紗為背景,創作出唯美的雙面紗影棉絮畫。
2月19日,記者走進位于西安市蓮湖區恒天國際城的許輝工作室,一幅題為《春》的棉絮畫令人眼前一亮。
許輝指著作品《春》中的櫻花說,以往傳統的技法,要先用紙剪出形狀,再將棉花粘在紙片上,然后一個一個花瓣去做,再組成花朵,如此制作下來,花朵會顯得非常厚重。她創新技藝,用棉花搓成線,然后以線去做骨架,再用棉花做花瓣,最后制作成花朵,整朵花全部是用棉花制作的,因此看上去十分輕盈、柔美。創作作品《春》時,她就采用了這種技法。
“棉絮畫要生存就必須創新,創造出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作品。”許輝說,受刺繡雙面繡的啟發,她創作出一種新的棉絮畫形式——紗影棉絮畫,即以紗為背景,在正反面制作兩幅作品。
憑借這項創新技藝,2016年,許輝創作的棉絮畫作品《春》摘得中國國際拼布邀請賽小物類最佳設計獎。
竹林搖曳,小徑通幽,雀躍枝頭……走進創作室,一面高約2.4米、寬約3米的棉絮畫格外吸引眼球。這是許輝歷時4年,以工作室墻壁為載體創作的棉絮畫壁畫新品類。
作為一名傳承人,為了讓非遺更好地“活起來”,許輝堅持在傳承中探索創新。
南疆盛產長絨棉。為助力當地群眾致富,2020年1月,新疆石河子大學的兩名大學生跨越近2700公里,帶著新疆長絨棉來到西安,專程向許輝學習棉絮畫。經過3天緊張學習,她們共同完成了棉絮畫作品《賽里木湖》。
臨行前,名叫趙欣欣的大學生激動地表示,開學后要去南疆實習,屆時將把學到的棉絮畫技藝傳授給那里的孩子們,此外,還想用棉絮畫技藝助力當地棉農增收。
“許老師,我們做的棉絮畫漂亮嗎?”1月24日,西安市長安區第四小學的孩子們舉著完成的棉絮畫歡喜雀躍。多年來,許輝堅持把棉絮畫送進課堂、社區,讓更多人感受到棉絮畫之美。
2月13日,大年初四。在第41屆“延安過大年”暨2024年春節文化旅游系列活動現場,許輝制作的《金龍納福》引得游客駐足點贊。
采訪中,許輝告訴記者,目前正忙著為廣州一家服裝企業作棉絮畫服飾設計,期待棉絮作品走向服裝周、走進尋常百姓家。
“在‘守藝’中不斷創新,才能走得長遠。”許輝說。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