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至24日,全國秧歌展演活動在榆林古城“鬧紅火”,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黃土高原上盡顯時代魅力。
“此次展演共有26項國家級非遺、5項省級非遺同臺競演。以前看秧歌看的是紅火,現在看的是文化。”全國秧歌展演總導演張勝寶介紹,此次展演邀請了來自全國9個省(自治區)的35支秧歌隊,近3000名非遺傳承人和隊員同臺“獻藝”。
榆林是今年全國“古城過大年”的5個古城之一,活動主題為“歡歡喜喜過大年”。全國秧歌展演是“古城過大年”系列活動之一。
當“中華戰舞”廣東英歌舞遇到“勝利腰鼓”橫山老腰鼓,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當“東方芭蕾”安徽花鼓燈遇上陜北秧歌,又會迸發出怎樣的活力?
秧歌“扭”火塞上榆林
一場全國秧歌展演,把塞上榆林“扭”火了,也把英歌舞和橫山老腰鼓頻頻送上“熱搜”。
廣東潮汕英歌舞是一種融合了武術、戲劇等元素的民間廣場舞蹈,以《水滸傳》水泊梁山好漢營救盧俊義為故事背景。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對擊,動作強健有力,氣勢威武、豪邁,被稱為“中華戰舞”。
“我們是一個民間團隊,成員主要為上班族、學生。”汕尾市鴻正英歌舞團團長梁惠金告訴記者,自己深入各地“拜師學藝”,不斷吸收其他派別英歌舞的表演技巧,讓英歌舞更具觀賞性。
英歌舞中的舞蛇源自閩南民系對蛇的崇拜。在這支隊伍中,18歲的陳家輝是“舞蛇人”。
“我學舞蛇有五六年了,扮演的是關鍵人物時遷。”陳家輝說,雪后的榆林天氣寒冷,自己和隊友依然身穿布鞋和薄衣,只為將純正的英歌舞獻給陜北人民。
“英歌舞的訓練要從娃娃抓起。我們將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一如既往做好英歌舞的創新傳承。”梁惠金告訴記者,此次自己也觀看了橫山老腰鼓表演,很受震撼。
“南英歌,北秧歌。”秧歌在我國已有千年的歷史。其中,橫山老腰鼓動作幅度大、力度強、節奏快、變化多。
榆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很多“文化名片”。2023年,經過10年創建,榆林成功升級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截至目前,榆林市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項、省級66項、市級211項、縣級565項。全市12個縣(市、區)先后有4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高小峰說。
展演帶來濃濃年味
來自安徽省的花鼓燈秧歌是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被譽為“東方芭蕾”。
“花鼓燈秧歌既有南方的文化元素,也有北方粗獷豪放的表演內容。”潁上縣花鼓燈藝術團演員徐太樂告訴記者,該藝術團隊員平均年齡20歲,他們對傳統花鼓燈進行創新,使之成為越來越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
安徽花鼓燈秧歌傳承人更趨向年輕化,有哪些傳承經驗值得借鑒?
“我們在當地開設了很多非遺傳習所,為潁上花鼓燈的傳承培養了數千名少年愛好者、數百名專業傳承者以及數百支廣場舞隊。”在潁上縣花鼓燈藝術團團長朱傳奇看來,只有讓非遺“活”起來,才能真正體現非遺的獨特價值。
“全國的秧歌隊都來了,這個年過得太紅火了!”全國秧歌展演活動開展以來,75歲的榆林市民劉忠厚幾乎天天來“報到”。
“本次邀請的廣東英歌舞、安徽花鼓燈、山西稷山高蹺走獸、黑龍江滿族花棍秧歌舞、內蒙古赤峰蒙古族秧歌、河北昌黎地秧歌等13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風情的秧歌隊均第一次來榆林‘獻藝’。”張勝寶說。
連續10多天,一支支特色秧歌隊切磋展示,讓秧歌文化展現出獨特魅力,讓群眾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我們將認真學習借鑒兄弟市開展非遺工作的好經驗,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非遺資源,加強非遺傳承人梯隊建設,全方位、多維度推動‘非遺+’發展,真正讓非遺‘火’起來。”榆林市政府副秘書長崔紅軍說。
非遺煥發勃勃生機
“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榆林”。連日來,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這句在大屏幕上24小時滾動播放的標語,向全世界介紹這個黃土高原上的活力城市。
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為非遺項目帶來了新機遇,也為民間藝術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榆林市充分挖掘優秀非遺資源,通過“非遺+節慶”“非遺+旅游”“非遺+鄉村振興”“非遺+品牌”等形式強化非遺活態傳承,成功打造“陜北榆林過大年”等文化旅游品牌節慶活動,充分展現“塞上明珠”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春節期間,白天看秧歌展演,夜晚到老街看陜北民歌、陜北道情、榆林小曲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表演,成為榆林人的“春節套餐”。
一項項非遺項目嶄露風采,在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中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陜西非遺和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秧歌展演現場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非常熱鬧,陜西富平老廟老鼓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榆林市民劉巧夢說。
今年春節假期,榆林市累計接待游客255萬人次,同比增長211.33%;實現旅游收入12.78億元,同比增長141.97%。
“我們就是要讓老百姓能在‘家門口’享受年味十足的文化盛宴。同時,我們要把榆林打造成一個全國性非遺平臺,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榆林市副市長楊揚說。(記者 李旭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