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多態協同壓縮氣體儲能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謝永慧(左三)給學生講解全球首套10MW/80MWh二氧化碳儲能示范系統的運作原理。
剛剛開學,西安交通大學里就忙碌起來。2月28日,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多態協同壓縮氣體儲能實驗室,該校教授謝永慧給幾名學生講解全球首套10MW/80MWh二氧化碳儲能示范系統運作原理。
2023年12月30日,全球首套10MW/80MWh二氧化碳儲能示范系統在安徽蕪湖調試并網一次成功。這項氣液互轉二氧化碳儲能技術由西安交大謝永慧教授團隊提出,依托西安交大—百穰新能源科技先進儲能動力設備研究中心順利完成了工程轉化。該技術具有全地域、高效率、大容量、長壽命、低成本的優勢,最大儲能容量可達1000MWh,壽命可達30年以上。該項目入選國家能源局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
“這套儲能系統設計制造的核心技術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動力裝備實現了全國產化。”謝永慧說,該項目并網發電證明了氣液互轉二氧化碳儲能系統具有極高的工程應用價值,標志著二氧化碳儲能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順利進入大規模商業應用階段,為達成我國“雙碳”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西安交大瞄準國家“雙碳”目標,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制造強國建設為己任,在綠色儲能領域新賽道不斷發力。
去年11月17日,在西咸新區秦創原·氫合灣—氫能產業兩鏈融合科創區,陶文銓院士團隊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西北首條氫燃料電池電堆全自動產線投用,首臺套氫燃料電池電堆產品也在這里批量生產。
成永紅、張錦英教授團隊破解氫氣儲運難題,2022年9月成立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目前,公司已完成單套系統年產3000噸的工藝包設計,為后續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安交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創新港實施匯聚創新資源的‘6352’工程,構建‘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的‘1121’模式,持續推進校地企一體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表示,2021年學校啟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以來,已與近百家領軍企業、科研院所共建76個校企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組建64人的職業化科技經紀人隊伍,孵化注冊科技型企業203家。
瞄準前沿科技,不斷探索創新是西安交大不變的追求。西安交大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在管曉宏院士的帶領下,以能源電力系統、智能建筑、智慧園區為應用背景,面向國家“雙碳”目標,突破了包括氫賦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統優化設計與運行、5G通信系統節能降本、高耗能企業碳足跡分析等關鍵技術,取得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成果應用在華為、寶鋼、國網等頭部企業及北京冬奧村等重大工程。同時,團隊在高端半導體芯片設計優化、網絡優化和自適應控制、智能系統大數據處理、智能系統綜合安全等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
“未來算力網絡和通信網絡是發展數字經濟必備的關鍵基礎設施。高能耗和高碳排放是未來算力網和未來通信網建設的主要挑戰,直接影響國家‘雙碳’目標的達成。”西安交大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占伯說,我們的科研團隊提出了能源電力系統安全優化創新理論與方法,取得零碳能源系統工程領域的重大成果,包括分布式氫能存儲實現了局域能量平衡,提高了系統能效,不但實現了零碳供能,而且成本比電網和城市熱力網供能成本大幅降低,取得了氫賦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統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突破。
2022年8月1日,管曉宏院士團隊成果成功落地榆林,榆林科創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項目正式投入運行。該項目可滿足建筑電、熱、冷等用能需求,實現了世界首個實用化和規模化氫賦能零碳能源系統,并且建成了首個零碳5G基站和數據中心。項目被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清潔低碳氫能創新應用工程。
“團隊正在榆林建設5萬千瓦規模的氫賦能零碳算力數據中心,為國家‘東數西算’戰略提供零碳解決方案和技術路徑。”徐占伯說。(記者 呂揚文/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