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港澳同胞在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后參觀陜西考古博物館。實習記者 馮倩楠 攝
□ 記者 滿淑涵
一座長安城,半部中國史。
4月4日下午,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的港澳同胞從黃陵乘車返回西安,參觀位于長安區郭杜街道的陜西考古博物館。
停車駐足,遠望而去,這座新唐風博物館宛若一只蓄勢揮翅的靈鳥,與千年古剎香積寺比鄰而立,深灰色的屋頂飄逸舒展,外立面的簡約石材、金屬格柵與玻璃幕墻輝映蒼翠秦嶺,唐風古韻十足,考古元素充盈。
“陜西考古博物館是全國首座以考古為專題的博物館,打通了從考古發掘到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傳播的學科全鏈條,展現了中國源遠流長的考古文化……”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大家開啟了學習探索之旅。
從金石稽古到科學考古、再到考古教育,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夏商時期”“先周文化”……博物館里展示的一座座城址、一件件器物、一堆堆陶片漆片瓷片,將考古故事與歷史文明娓娓道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一件文物承載的是一段厚重的歷史,一處文化遺產包含著中華文化傳承的密碼。”澳門銘仁科技有限公司總監高燕玲說,自己和家人都很喜歡去博物館領略歷史文化精髓,希望有機會帶兒女們再來一次沉浸式體驗。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積淀深厚,文物古跡豐富。多年來,陜西發掘的遺址不勝枚舉,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清晰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中華文明在陜西這片沃土留下的印記,有展現史前文明之光的半坡,有“石破天驚”的石峁,有周秦漢唐的傳承……
大灣區青年科創基金創會會長、香港島青年聯會副主席林知對展館內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輪牙馬車印象深刻。他說,這次“逛館”不僅看文物,而且了解了發掘、研究過程,在考古成果的創新傳播中更加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我們也將繼續發揮優勢,組織港澳青年學生到內地研學交流,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開博物館,觸摸歷史,感受人文。”
相較于展示出土的文物,陜西考古博物館更側重于通過遺址現場再現,向觀眾展示栩栩如生的歷史場景。
“大開眼界!”香港影視文化協會執行委員徐沅澔直呼這趟陜西“來值了”。在仰韶時期陶鼓復原模型前與家人互動體驗,讓他對文物中承載的古人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由今溯古、由古來今,歷史上驚心動魄的故事、發人深省的探索、源遠流長的文明,以及在文化傳承中綿延不竭的精神養分和底氣,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發展責任感,堅定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徐沅澔說。
漫漫歷史長河,積淀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激蕩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作為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家園。”走出陜西考古博物館,香港文學雜志社副社長兼總編輯游江意猶未盡。他說,近年來各地“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文化自信的根基也進一步夯實。
“作為文化傳播工作者,我將在溝通中西、聯絡華文文學等工作中積極發揮作用、貢獻力量。”游江表示,希望與文學陜軍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系,守正創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征程上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當代中國發展故事。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