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馮倩楠 馬尤翼
記者 趙婧
臨近大學畢業,王琳琳最近作息混亂,有時到凌晨還睡不著覺。
“今年省考和事業編考試時間接近,筆試結束已經四月了,因為我的畢業設計有實驗環節,考完立馬開始完善畢業設計,這一下就到了五月,除了拿到一個復試名額,什么都沒定下來,一天比一天焦慮。”應屆畢業生王琳琳告訴記者,對于能否順利找到心儀的工作,她心里沒底。
為了緩解壓力,王琳琳選擇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求助。
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指導中心副主任周全麗告訴記者,每到畢業季,應屆畢業生的壓力水平就會普遍升高,“出現這種階段性的焦慮情緒是正常現象,我們會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焦慮情緒。”
5月25日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大學生為啥發愁,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有哪些措施?為解答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部分高校。
不只是煩心事
“我感覺自己既不優秀,也不快樂。”出身農村,上大學后由于觀念和習慣的差異,讓大二學生李鴿感覺自己和周圍同學格格不入。為了擺脫自卑,李鴿輔修了第二學位,有時間就泡在圖書館里,有同學問起,她就說是在為考研作準備。
“考研只是為了逃避社交焦慮的幌子,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李鴿說,“假裝在忙”并沒有為自己帶來快樂,自己甚至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后經多方了解,李鴿最終鼓起勇氣在網上預約了“簡單心理”平臺的心理咨詢師。
“我捂著臉小聲啜泣時,老師鼓勵我放聲哭出來,不要遮掩。”回憶整個咨詢過程,李鴿說,她感覺自己的情緒被人“托住”了,話匣子也自然而然地打開了。李鴿總共咨詢過3次,從未來規劃到恐懼根源再到原生家庭,在一次次的深入對話中,不光情緒舒緩了,她對自己的認知也提升了。
每年,全省學生心理健康測試篩查結果都會送到省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研究會會長鄭林科手中。“學校不一樣,集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方向也不一樣。”分析篩查結果,鄭林科說,在985、211等重點大學,學生更容易受學業壓力、未來規劃困擾;在普通本科院校、民和高職類院校,學生更容易受戀愛關系、人際交往等問題困擾;對碩士、博士研究生來說,導學關系則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眼睛一閉就是‘實驗做不完’的恐慌。”因為學業壓力和對未來規劃的迷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一學生吳凡最近的狀態不好。這種挫敗感導致吳凡白天沒法集中精力學習,也不想和其他人交流,有時走在路上會莫名其妙地流眼淚。
“但我不覺得這是心理問題,我認為是自身能力不足導致的后果”。吳凡說。
“當心理出現問題時,一些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學生根本意識不到存在外部支持,他們‘領悟’不到有父母、老師、朋友等求助渠道。當然,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羞于求助,也就是‘病恥感’作祟。”鄭林科說。
該不該傾訴?
一年前,西安財經大學大四學生王楊雪被確診為中度抑郁。她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咨詢過幾次,但總感覺效果不大。“咨詢的時候,有的負面情緒我不敢說,怕說了老師會通知輔導員或家長,導致自己壓力更大了。”王楊雪說,在學校進行心理咨詢前要簽協議,其中有一條就是出現傷害自己的傾向時,會聯系輔導員、監護人。
心理健康出現問題,講出來還是自己“消化”,哪種方式更好?
“有個現象值得一講,從數據上看,女生的焦慮程度、抑郁程度、正在承受的壓力水平總體普遍比男生高,但是在自殺等極端事件上,男生比例遠超女生。”鄭林科說。
究其原因,鄭林科認為,在壓力誘發抑郁的情況下,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向外部尋求支持和幫助。“還有,在自救方面,男生更傾向于解決問題,也就是解決誘發心情不好的事情;女生更傾向于通過情緒調節,比如哭一場,這樣能使情緒得到舒緩。”
針對王楊雪擔心的“告狀”問題,周全麗介紹了陜西師范大學的做法。“是否告知家長對學生來說是公開透明的,學校不會背著學生聯系家長,如果老師在評估后發現必須得到家長或輔導員的幫助,我們會了解清楚孩子拒絕告知家長的原因,在專業老師持續溝通下再作評估。”周全麗說,“防線”突破后,對哪些事情能告訴家長、哪些不能告知家長,老師還會與孩子繼續溝通。
如果遇到不愿意溝通的學生,西安歐亞學院輔導員薛倩說,學校會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背景等情況,找尋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嘗試和學生做朋友,在接觸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立信任感,“剛開始可能會不斷碰壁,但一定要堅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外部的關愛。”
在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有學校引入了AI心理服務咨詢師,學生可以自助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獲取保持心理健康的技能,咨詢過程也相對較為輕松。“學校基本上都有心理健康小程序、線上咨詢、熱線電話等手段,能起到保護隱私、方便求助的作用。”周全麗說。
自救的方式
與抑郁癥的抗爭是場持久戰,從蘭州理工大學畢業一年的小嘉(化名)深有同感。
小嘉在中學時因父母關愛少、被同學孤立、失去朋友而經歷了堪稱陰郁的青春期,讓她對自己喪失了信心,也不再相信別人。“我終于感受到了被愛,所以把他當成了救命稻草。”小嘉說,男友出軌后的幾個月里,她情緒持續低落,并產生了頭痛、耳鳴、失眠等癥狀,甚至出現了自殘的想法。
在醫生的建議下,小嘉開始吃抗抑郁藥物,經受了惡心、情緒麻木等藥物副作用和換藥、減藥失敗、復發等多重考驗,兩年后她終于能停藥了。
“我的痊愈離不開正念練習,簡單有效。”在醫生的建議下,小嘉觀看了正念練習相關的視頻和書籍,每天練習冥想,嘗試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呼一吸中。6個月后,小嘉發現自己能夠“內觀”自己的情緒了。“醫生說,‘內觀’到自己的情緒,就是思維慣性轉變的開始,也是自救有效的信號。”小嘉說。
遠離刺激源、遠離復雜的工作或學習、吃藥和做心理咨詢是小嘉總結抵抗抑郁的辦法。“最重要的是,要有自救的信念。”她說。現在,小嘉已經停藥一年了,雖然病情多次反復,但總是在朝著好的方向進步。
“大學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會經歷一個自卑、自責、自否、自罪、自傷、自殺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自我’崩塌的過程,他們會在這期間產生自我認同障礙,看不到自我價值和意義,需要解構創傷,重建自我。”鄭林科建議,產生不良情緒時,可以通過聽音樂、寫日記、書畫創作、運動等方式進行自我情緒調節。
“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得出過一個結論,當男生每天運動步數超過6000步、女生超過4000步時,就能對不良情緒起效,當男生每天運動步數超過8000步、女生超過6000步時,就能對不良情緒有所抑制。”鄭林科說。
“傾訴、宣泄、聆聽、想象、深呼吸、自我暗示都是面對壓力或情緒異常時的自我調節辦法。”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高成閣說,如果發現自己已經難以應對心理問題時,一定要向外求助。“高校和醫院之間現在有‘綠色通道’,當學校發現學生有心理問題需要醫療介入時,會開具單據,在校方對應的定點醫院,學生只要出具單據就能看病,很方便。”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