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 張京品 鄭昕 張晨俊
夏至已過,陜西關中平原驕陽似火。車輛駛過公路兩側高低錯落的麥田與柿園,海拔不斷爬升的同時,綠意也從眼前伸展到遠方的山坡。
“來嘗嘗咱的冰淇淋柿子。”陜西省富平縣莊里鎮三河村黨支部書記莫代武說著打開一個塑料盒。記者將圓滾滾、黃澄澄的冰柿放進嘴里,暑氣頓時被驅走了一半。
“冰柿相比傳統柿餅水分更大、糖分略少,很受現在年輕人的喜歡,連著兩年在五六月份上市,每次都銷售一空。”莫代武說。
富平柿子制成的柿餅個兒大、口感潤、味香甜,是遠近聞名的舌尖美味。“過去地少,這兒種一棵,那兒種一棵,沒有像樣的規模。”莫代武告訴記者,像三河村一樣位于富平縣北部山前洪積扇區域的不少村莊,往前數十年雖說也是柿子的傳統產區,但至多是在房前屋后零散種植。
“坡地的面積不小,但很貧瘠,不具備灌溉條件,水土流失嚴重,種啥都不行。”55歲的莊里鎮楊家村農民楊爭川現在還清楚記得,過去荒山上雨水裹挾著泥沙奔涌的場景。
2012年起,包括楊家村在內的莊里鎮楊家片區陸續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工程,不僅為荒坡披上了綠色,減少了自然災害,也讓農民種糧、栽柿樹有了更大空間。
“光是這一個片區就栽植了5500多畝柿園,把生態漏洞變成了綠色屏障。”富平縣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周琪介紹,十余年來,富平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73.76平方公里,全縣水土保持率達到89.76%。
在富平縣橋山南麓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山西村片區,漫山遍野是半圓形或月牙形的樹坑,放眼望去狀似魚鱗,形成一個又一個的“魚鱗坑”。坑內蓄水,再去種樹,成活率大大提高,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受益于此,楊爭川經營的五六畝柿園,逐漸擴大到了4000多畝,成了全縣數得上的柿子種植大戶。
“總產量上來了,就得給柿子找銷路。”楊家村黨支部書記喬彬彬說。2012年,本來兼職開網店賣自家柿餅的他回鄉帶領村民搞起了柿子電商。如今,在楊家村的新農人柿子產業園里,從智能分揀、晾曬車間到冷庫、直播間,從傳統柿餅到柿子醋、柿子酒等新產品一應俱全,成了全縣數得上的柿子收儲、加工和銷售的集散中心。
據了解,富平全縣柿樹種植面積36萬余畝中,水土保持治理面積就占了三分之一。有了規模,火紅的柿子顯現出更大的“含金量”。
目前,富平縣年產鮮柿28萬噸、柿餅7萬噸,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65億元。全縣直接從事柿子產業的就有13萬人,超過20萬人“鑲嵌”在柿子產業鏈上,帶動群眾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生態環境好了,發展路子寬了,年輕人愿意回來了。”喬彬彬說,截至去年年底,村里的“歸雁”已有200多人,在柿子種植、產品加工、直播帶貨等各個環節施展才華。
“我最近還在面試、培訓不少返鄉青年。到了今年秋天柿子成熟時,柿園里一定會更加紅火。”喬彬彬說。
(新華社西安6月23日電)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