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三日,志愿者在漢江源開展志愿活動。 記者 申東昕攝
“天上銀河,地上漢水”。發源于陜西漢中,又名漢水的漢江,作為長江第一大支流,肩負著引漢濟渭、南水北調(中線)的使命,為約1億人“解渴”。
6月23日,在漢中市天漢濕地公園,只見園中荷花盛開、綠樹環繞、碧流如鏡,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今年82歲的宋有軍,每天清晨都和老伴來天漢濕地公園散步。他說:“退休后因想念家鄉的漢江水,就從北京回到了漢中。只要不下雨,我倆每天都要在這里待一上午。環境好,空氣又清新,咱們漢江越來越美了。”
這里不僅是市民的幸福園,也是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天堂”。
為保護漢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改善水生態環境,打通洄游魚類溯流而上的通道,天漢濕地公園建有翻板閘魚道。“魚道從翻板閘上游引水形成仿自然溪流,最大限度還原自然溪流形態。”漢中市一江兩岸辦副主任郭軍指著腳下的翻板閘魚道說,“該段短程魚道長71.4米,采用浪花形分流通道減緩水流。魚道的建設實現了翻板閘上下游魚類交流,是天漢濕地公園生物鏈系統性修復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通過“柔性治水”和“海綿城市”的工程實踐,天漢濕地公園建立起良好的生態系統。如今,這里水清岸綠、一步一景,生長著314種植物、30種魚類、90種鳥類;建有灘地走廊、濱水棧道、堤頂公路3條慢行步道,岸線道路長20公里,自然水域面積6.5平方公里,生態濕地面積1.32平方公里,充分展示了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沿著漢江溯流而上,就來到位于漢中市寧強縣的漢水源國家濕地公園。炎炎夏日,濕地公園內郁郁蔥蔥,美不勝收,瀑布撞擊著山石,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三千里漢江就是從這里發源的。”寧強縣漢源街道辦事處主任蒲成波說。
寧強縣被譽為“三千里漢江第一城”。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啟動,寧強縣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區,擔負起“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漢江流水淙淙,幾名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手持垃圾拾取器和黑色塑料袋,沿河撿拾垃圾。
“江水要送到北京,咱們可得保護好源頭‘第一滴水’!”參加了一上午的志愿活動,來自寧強縣的廖正儒坐在石頭上休息。今年68歲的廖正儒退休后,做起了漢江源的環保志愿者,閑暇時就來撿拾垃圾。“看著漢江水在我們的呵護下越來越清澈,別提有多滿足了。”說起保護成果,他言語間充滿了驕傲。
禁伐、禁牧、禁污染企業落戶;改造飲水設施、農村廁所,禁止污水直排;栽種水生植物……寧強縣通過一系列措施,扛起了守護一江清水的責任,讓漢江源頭的水越來越清。
寧強縣委副書記、縣委宣傳部部長丁世鵬表示,為了守護一江清水,自2013年起,寧強縣采取以工程建設補防洪短板、以生態治理護源頭水質的“柔性治水”方式,開展系統性治理。“我們先后實施漢江源頭生態保育、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玉帶河生態護岸治理等項目,累計治理河道18公里,新建堤防21.4公里,改造污水管網2.6公里、排污渠7.4公里,綠化河岸4.2萬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700余畝,水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河流面貌得到顯著提升。”丁世鵬說。
經過綜合治理,寧強縣林草覆蓋率由55.8%提升到84.7%。
“通過對漢江源頭進行治理與保護、全面實施河湖長制,全縣河湖生態不斷改善,縣域經濟因水而興、人民群眾因水而樂,寧強的每一條家鄉河、母親河逐漸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河。”丁世鵬說。
2023年,漢中優良水體占比保持在100%,水質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五、全省第一。
國寶朱鹮低空飛翔,黑鸛、大天鵝、小天鵝、白琵鷺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在漢中人的呵護下,汩汩漢水從秦巴山間出發,穿越秦嶺山脈,長途跋涉,奔向遠方。(記者 秦驥 申東昕)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