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馮倩楠 記者 趙婧
“訂單太滿,車間放不下了,三期廠房還在建設中。”年將過半,在西安市高陵區一處廠區內,生產部經理林宗達指著停車場擺放著的油氣集成井口設備向記者解釋道。
這些設備產自陜西航天泵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這家以生產泵閥起家的裝備制造企業,已成長為陜西油氣產業上游一體化裝備解決方案的龍頭供應商。
回顧企業發展歷程,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領軍者,省政協常委、陜西航天泵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忠燦道出企業成長擴張的秘訣:“靠科創引領市場,不斷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一組閥門的榮光
在航天泵閥一樓展廳“C位”,企業得以發展至今的“大功臣”——自主研發的一至五代緊急切斷閥被集中展示。
“緊急切斷閥是一道安全防線。”林宗達說,一旦遇到油氣泄漏等特殊情況,緊急切斷閥可快速切斷進油進氣管路,從而預防事故發生,保護油氣井、后端管線及相關人員安全。
二十年前,由于技術壁壘,油氣行業使用的緊急切斷閥完全依賴進口。憑借家中兩代人從事閥門代理業務累積的經驗,林忠燦敏銳地意識到:只有掌握技術,才能擁有發展主動權,真正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2003年,陜西省航天泵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林忠燦組建團隊并擔任總工程師,專門研制緊急切斷閥門。
經過3年不懈努力,航天泵閥的初代緊急切斷閥被制造了出來。彼時,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國有油氣企業購入一臺國外產的緊急切斷閥均價超20萬元,而航天泵閥生產的初代產品售價僅為4萬元,這成為公司邁向科技型企業的重要一步。
2006年,航天泵閥獲批建設陜西省特種閥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此后,根據市場反饋和實際發現的問題,航天泵閥每三年推出一代緊急切斷閥。時至今日,在油氣行業緊急切斷閥門細分領域,航天泵閥已實現核心技術100%自主可控,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達90%以上。
持續拓展應用場景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攀升,在油氣緊急切斷閥制造領域,國內市場出現了“友商”,試圖“分一杯羹”。
“我們的產品始終比別家更‘聰明’。”林宗達認為,自家產品之所以能贏得市場青睞,主要是因為不斷打磨性能,在更新換代中保持“領先一點”,同時持續拓展應用場景。
五代閥門是航天泵閥投放市場的最新產品,曾獲2022年民營科技發展貢獻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與初代產品相比,五代緊急切斷閥“砍掉”了長達幾米的緩沖管線,所占空間壓縮至不足一平方米,功能上也進步不少:過去依靠人力才能切斷,現在已實現自力式機械式模式,并兼具安全切斷、流量調節、遠程控制、低溫耐受等多種功能。
依靠緊急切斷閥門系列產品,2022年,航天泵閥入選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的“第三批陜西省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名單。
在油氣泵閥細分裝備領域實現縱向長足發展的同時,航天泵閥把目光投向油氣裝備制造的其他環節。集團下轄子公司陜西航天德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承擔起這一業務拓展任務,成為主營包括油氣井口安全控制系統、集氣站撬裝、長輸管線安全隱患處理設備、油氣田增產設備、各類高中壓閥門在內的油氣輸送與控制一體化集成裝備定制與服務商。
一條管線背后的行業革新
一面專利墻,集中展示航天泵閥多年來取得的200多項專利成果。其中,最新技術成果“一種復合材料智能采油采氣管柱系統”由公司首創,彰顯了他們在“無桿采油”方面所作出的科技探索努力。
長期以來,國內外主流的采油工具為“磕頭機”。這種抽油機雖然使用廣泛,但存在埋入地下的金屬油管和抽油桿易腐蝕、結垢,井下溫度、動液面等數據缺乏實時監控的短板。而航天泵閥研發的智能采油采氣管柱系統則是非金屬材料制成的,具有耐腐蝕、抗結垢等特點,其內置的信號電纜可實時監測井下數據、加熱電纜能防止原油結蠟,且管柱連續作業效率更高。
“有油田技術專家說這是‘陸地油田采油技術的一次革命’。”航天泵閥智能管事業部技術總監吳盼說,非金屬敷纜復合連續管技術如能大規模使用,“磕頭機”或將成為歷史。
如何以技術驅動引領行業革新?“好比我們得了慢性病,吃藥只能緩解,起不到根治的效果。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研究行業痛點,找到‘根治’的辦法。”林忠燦說。
為了達到“根治”目的,航天泵閥將每年營收利潤的4%以上用于研發,除擁有陜西省特種閥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外,在企業內部還設有航天泵閥試驗中心、航天泵閥技術部,擁有研發技術人員160余人。
面向未來,航天泵閥順應大勢,在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級之路上勇攀高峰:
——綠色理念貫穿制造生產的各個環節,優化工藝、降低單位能耗,獲評工信部“國家綠色工廠”。
——工業機器人正在試驗使用中,如進展順利,將批量投入,實現車間自動化生產。
——正在籌建的能源技術研究院,將吸納更多高校專家、高層次精英人才加盟,為攻克更多行業難題儲備力量。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