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幼有所育,得有硬招實招(憑欄處)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出現了一些育齡婦女“不愿生”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3歲以下嬰幼兒照料負擔較重,對于很多年輕父母來說,需要在“孩子”和“事業”之間做出艱難抉擇。如何為更多父母解決后顧之憂,多種形式開展公共托育服務,逐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需求,是關鍵所在。
日前閉幕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繼黨的十九大首提“幼有所育”后,再次強調必須健全“幼有所育”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度,也讓很多年輕父母倍感安心、暖心。
今年以來,受全國婦聯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托,中國兒童中心就“如何推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牽頭進行調研。調研發現,各類幼兒園、早教中心、親子閱讀基地、民辦托育機構等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參與熱情很高,但由于缺乏成熟先例可以借鑒,在師資和人才培養中存在“瓶頸”,經常面臨難題和挑戰。而如何突破瓶頸、破解這些難題,將影響未來幼有所育的效果與質量。
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事關嬰幼兒健康成長,事關廣大家庭和諧幸福。家庭對嬰幼兒照護負主體責任,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重點是為家庭提供科學養育指導,并對確有照護困難的家庭或嬰幼兒提供必要的服務,這就需要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完善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標準規范體系和服務供給體系,多種形式開展托育服務。
高質量實現幼有所育,首先需要打破部門壁壘,建立從上到下的跨部門合作機制。嬰幼兒照護服務涉及衛生健康、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財政等多個部門,既需要各部門“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也需要強化部門協同和配合。調研中發現,有的托育機構要想獲得資質,往往需要在多達十幾個部門取得許可,過程十分復雜,卻仍存在監管不到位的“灰色地帶”。建議完善頂層設計,理順多部門合作機制,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打出一套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組合拳”。
高質量實現幼有所育,需要因地制宜,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體系。嬰幼兒在不同年齡層次,有著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0到1歲時,孩子處于“母子依存階段”,適宜以居家養育和入戶照料為主,以育兒嫂、社區服務等作為補充;1到2歲時,孩子開始有初步的社交需求,適宜托育和居家養育相結合;2到3歲時,孩子準備入園,可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幼兒園或機構“向下延伸”服務。
高質量實現幼有所育,需要建立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標準規范體系,推動托育隊伍建設。托育行業專業人才的缺乏,影響了托育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提升。調研發現,部分幼兒園保教人員已呈緊缺狀態,如果再辦托育,將更加“捉襟見肘”;部分托育機構用月嫂、幼兒教師作為師資,不能完全滿足嬰幼兒早期發展需要。建議盡快細化相關從業人員的準入標準和培訓內容,加快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托育服務過程質量的監管,從而引領托育服務規范發展。
高質量實現幼有所育,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鼓勵家庭育兒知識傳播、社區共享平臺等托育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探索發展,才能發展多元化托育服務體系。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創新服務管理方式,提升服務效能水平,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梳理堵點和難點,加大對社會力量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用人單位內設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期待越來越多嬰幼兒得到安全健康、科學規范的照護,期待越來越多的家庭在“幼有所育”的陽光下更加美滿幸福。
(作者為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