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闊步新征程】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1935.3克!這是人類首次月背采樣返回的收獲!
時間,定格在嫦娥六號凱旋,帶回月球背面“土特產”那激動人心的一刻——作為持續20年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國探月工程結出的碩果之一,這一刻,恰如一個生動剪影,折射出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創新活力持續激發之勢。
回首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研發經費躍居全球第二,研發人員、高水平論文、發明專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高鐵、移動通信、深海深地探測等一大批標志性重大成果……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技基礎極為薄弱。如何聚力科技發展實現趕超,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1956年1月,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經典論斷,讓科學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1985年,黨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全面啟動科技體制改革;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實施部署,強調人才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時間來到新世紀。
201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在這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出臺,跳出固有范疇,把改革范圍擴大到經濟社會領域,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等8個方面提出了30條改革意見,繪就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戰略藍圖。
有了藍圖,就要有施工圖。
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從10個方面、32項改革舉措和143項政策措施出發,突出內容的系統性、制度的可行性、措施的針對性,每一項改革任務均明確具體目標成果、牽頭部門和時間進度,確保可落地、可檢驗、可督查。
破堵點、闖難關、蹚新路,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
2023年,黨中央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組科學技術部,推動我國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系統性重構、整體性重塑。
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國家科技計劃是政府組織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天女散花”“九龍治水”……曾經,我國上百項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涉及直接管理部門40多個,科技計劃管理條塊分割、科研項目重復申報、資源配置碎片化等問題比較突出,已不能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
2014年12月,《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正式印發,一場敢啃硬骨頭的攻堅戰由此破冰: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交給專業機構;告別“973”“863”,國家科技計劃全面整合成五大類,此前的各類科技計劃經費渠道不再保留……
2023年以來,我國遵照“以需求定任務、以任務定經費”原則,建立了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統籌安排使用機制,部署啟動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資源統籌布局進一步加強。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
《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印發,基礎研究人才、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評價告別“一刀切”;《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發布,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被打破……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重大舉措密集出臺。
堅持放權賦能,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科研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擴大“包干制”范圍,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提供更好制度保障。
深入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鏈主制”等新方式,減少考核頻次,強化“里程碑”節點考核,提升項目實施績效,科技人員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
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技乃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幾天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發的真菌幾丁質脫乙酰基酶抑制劑實現成果轉化。該成果是全球首例針對幾丁質生物學過程的原創性生物農藥分子,轉化成功標志著我國農藥領域首次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閉環,成為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加速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改革強化政策激勵,利好不斷——
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環環相扣的成果轉化“三部曲”,讓科研人員可以憑成果致富;《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出臺,讓科研人員可以依法依規兼職兼薪,創新創業;《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印發,釋放實實在在的創新紅利……
今年浦江創新論壇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金額由2019年的1085.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054.4億元,實施的轉化項目總合同項數由2019年的43.3萬項增長到2023年的64.0萬項。
從制度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將金融活水引入創新沃土;健全國家創新政策體系,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
正如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所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主動和堅定信心,必將開辟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境界。”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11日01版)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