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廣東省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了相關情況。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廣東省委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著力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在10個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表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把加快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廣東的戰略之舉、長遠之策,努力再造一個新廣東。2023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3.57萬億元,經營主體總量突破1800萬戶,外貿進出口8.3萬億元。
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對廣東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一靠創新、二靠產業。”王偉中說,廣東作為制造業大省、科技創新大省,制造業增加值約占全國1/8,去年研發經費投入46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39%。廣東將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
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堅持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先后布局10多批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努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研發更多原創性、顛覆性成果。
王偉中介紹,針對高端裝備、醫療器械等方面的短板,廣東大力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高端核磁共振設備、高端手術機器人等難關。針對“缺芯少核”的問題,深入實施“廣東強芯”工程,在模擬芯片、傳感器等方面引進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努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后一公里”難題,布局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主要服務中小企業,推動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在廣東應用推廣。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推動企業加快設備更新、工藝升級,讓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家電家居等萬億級傳統產業發揮優勢,煥發新活力。同時,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海上風電、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超前布局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涂高坤介紹,廣東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堅持以產業集群筑牢實體經濟的根基;堅持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制造業,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全省制造業加速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5年來,廣東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企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約90%的科研機構、90%的科研人員、90%的研發投入、90%的發明專利申請來源于企業。”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表示,廣東將繼續讓企業在創新中唱主角,推動一流科技領軍企業向生態主導型和平臺引領型企業轉變,培育一批創新鏈“鏈主”企業,壯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加快孵化一批企業。
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5年來,廣東攜手港澳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說。
大灣區經濟總量2018年達10.8萬億元,2023年突破14萬億元。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建設全面推進,鵬城、廣州實驗室等“國之重器”相繼布局。
內聯外通網絡加速完善。“軌道上的大灣區”更加完善,港珠澳大橋建成運營,大灣區主要城市間基本實現1小時通達。大灣區機場群旅客年吞吐能力超過2.8億人次,港口群集裝箱年通過能力超8500萬標箱。航線網絡覆蓋全球主要城市和世界主要貿易港口。
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分線管理封關運行平穩有序;稅收政策紅利惠及粵澳兩地;前海出臺投資者保護條例,積極推進與香港開展金融和法律等現代服務業合作。
市場一體化水平逐步提高。“港澳藥械通”“灣區社保通”“跨境理財通”以及“政務服務跨境通辦”等一批標志性事項落地實施。三地共同公布涵蓋食品、中醫藥、養老等領域的“灣區標準”達到183項。
“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牽引全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王偉中說,廣東將攜手港澳加快建設世界級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著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
“我們加強頂層設計、久久為功,把短板變成‘潛力板’。”王偉中介紹,廣東歷屆省委省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條件顯著改善。廣東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提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引導各方面資源力量強縣促鎮帶村。
縣是龍頭,廣東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強縣富民產業,提升縣域綜合承載能力;
鎮是節點,廣東加快建設完善的服務圈、興旺的商業圈、便捷的生活圈,使鄉鎮成為鄉村治理中心、鄉村服務中心、鄉村經濟中心;
村是基礎,廣東抓好鄉村產業和人居環境整治,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更多叫得響的“粵字號”農產品品牌,帶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持續實施農村補短板工程,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2023年,廣東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2%,112個鎮入選全國千強鎮,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6∶1。
王偉中表示,廣東將按照“一年開局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顯著變化、十年根本改變”的目標任務,全面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聚力提升城鎮建設能級,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有序轉移。同時,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扎實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本底;深入實施“民生十大工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網,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促進共同富裕。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30日 第02 版)
人民日報記者 李 剛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