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坐落于龍華烈士陵園內北端的龍華烈士紀念館,是上海紅色文化地圖中的一個重要坐標。
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更好弘揚龍華烈士陵園所蘊藏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龍華烈士紀念館對館內陳列內容進行系統升級、對公共配套空間進行整修。
經過整體改陳的龍華烈士紀念館于2017年10月重新開放,截至目前已吸引參觀者超過12萬人次。館方積極探索,以現代科技手段創新展陳模式,將革命先烈的光輝形象與崇高精神展現得更加生動,讓參觀者更加真切地觸摸歷史、走進歷史。
讓紀念館變博物館
龍華烈士紀念館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展線長度約1300米,基本陳列為《英雄壯歌》——上海英烈紀念展,分為“序廳”“使命的執著”“信念的堅守”等8個部分。展覽以“創新發展”為總體要求,緊扣“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烈精神激勵后人”主題,本著“以史敘事、以事帶人、以人見精神”的布展理念,使用照片1500余張、實物400余件、藝術品100余件,并輔以多種先進的展陳技術,集中展示了256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跡。
市民、游客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3組隨著雄壯音樂而變換位置的英雄雕像。LED天幕同步變換著圖案,從驚雷到閃電,從光柱到紛紛飄落的鮮艷桃花……龍華烈士紀念館副館長笪煒介紹設計意圖,“進入烈士紀念館,需要有一種帶入感和儀式感,讓每位參觀者調整情緒與思緒。因此,我們采用了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營造這種莊嚴的氛圍。”
在討論改造方案及施工的過程中,館方集思廣益,不斷尋求創新與突破。其中一個共識,就是要通過布展手段的創新把紀念館變成博物館,拉近烈士形象與市民、游客之間的距離。
笪煒表示,盡管紀念館與博物館在展陳方式上相去甚遠,但在龍華烈士紀念館中不少烈士生平或遺跡展陳櫥窗前,可以看到很多用貝殼材料制作的螺鈿畫、漆刻畫、木版畫、玻璃刻畫等。這些由名家精心制作的烈士人物藝術畫作,不僅為紀念館增添了類似博物館的藝術感染力,更可讓參觀者近距離欣賞、觸摸,探尋烈士的精神世界。
讓老照片鏈接現代
如何將紀念館中的許多歷史照片生動展現,是改造方案討論階段的課題之一。館方群策群力,反復優化與提升設計方案,最終決定將歷史照片與現代科技融合。
比如,在一幅巨大的游行示威照片前,參觀者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將自己的頭像巧妙地鑲嵌在游行隊伍之中。筆者注意到,一位女士看了展覽裝置說明后來到人臉識別機前,正對鏡頭拍下個人照片,然后選擇性別,成功后再走到巨幅照片前,發現自己的頭像已經出現在一個身穿對襟衫的女青年身上。這位游客站到歷史照片前,讓同伴把“兩個她”拍下來,留作紀念。
還有一幅重要歷史事件照片與兩個鑲了畫框的黑白電視屏聯動,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觀看。這幅靜態的歷史照片中,有些人已經坐好,有些位置還空著;旁邊的電視屏幕中,則是有一些人在閑談;突然,屏幕中的人們聽到拍集體照的召喚,紛紛走向攝影點;最后,靜態照片中的空位被屏幕里走來的人物填滿,這張重要歷史照片隨即定格拍下。
笪煒說,對于如何讓歷史照片活化起來,大家想了很多辦法,“利用人臉識別技術、頭像PS技術和影視動畫技術等現代科技,使歷史事件鏈接現代,是紀念館改造中的創新杰作。”
讓參觀者身臨其境
龍華烈士陵園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為了讓市民、游客更好了解和接受革命歷史教育,園方積極尋求與上海市旅游局合作,增設了旅游標識系統、游客中心、第三衛生間、自助語音導覽、休息處、餐廳等旅游設施。龍華烈士紀念館則在傳統說教式陳列的基礎上,增強了參觀者的互動參與性。
在第一館區,在介紹辛亥革命時期某歷史事件上,館方采用了戰場模型與全息影像等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一些孩子拍動展臺前的紅色按鈕,軍隊立即展開攻擊隊形,戰場上頓時炮聲隆隆,100多年前發生在上海的激烈戰斗場景直觀再現,給孩子們帶來震撼感受。
在“新四軍駐上海辦事處”的多媒體裝置前,只要選擇自己的專長,按下確認按鈕,則立即被招募為新四軍戰士,這讓參觀者躍躍欲試。比如,一位游客點下“攝影專長”,屏幕上隨即顯示“恭喜您成為新四軍戰地記者團記者”。
一位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前日記是鎮館之寶。館方采用觸摸屏翻頁技術,將日記中的精彩語句通過日記模樣的玻璃大屏顯現。參觀者可以通過手指翻頁,瀏覽不同的日記頁面,而真本就在顯示屏后面的玻璃櫥窗內。
此外,紀念館特意略去一些血腥畫面,而是采用大眾藝術表現形式。比如,龍華二十四烈士是歷史上犧牲在上海的英雄群體,為了充分表現其故事和精神,館方采用了多媒體劇場的方式,通過全息影像和裸眼3D技術,以雕塑、舞蹈為媒介,整合音樂、詩朗誦,將人物與歷史生動再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造過程中,館方工作人員走訪了許多烈士故鄉和烈士親屬,攝錄了珍貴的“口述歷史”,并在紀念館各個相關烈士事跡展臺中動態播放。
編輯: 大蒼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