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勤
9月12日《華商報》報道,因滴滴司機未及時確認乘客到達,西安市民魯先生被多扣時長費210元,滴滴平臺卻表示無法解決。當下,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正在對網約車進行大整治,為何還會出現這種現象?
在接連發生惡性事件,特別是溫州女孩乘坐滴滴被害一事引發關注后,滴滴公司痛定思痛,承認“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隨即推出一系列整改舉措,包括順風車全國范圍內下線、將乘客端“緊急求助”功能升級為“一鍵報警”、試運行全程錄音等。這樣的認錯、改錯態度值得肯定。
豈料,就在整治期間,魯先生卻遭遇了被多扣465分鐘時長費而無法解決的難題。現實生活中,類似魯先生這樣的乘車遭遇并非個案,像“一鍵報警”功能形同虛設,涉事車輛未取得網約車運輸證,當事司機未取得網約車從業資格等現象并不鮮見。比如,9月7日,廣州乘客張女士懷疑遭滴滴司機挾持,緊急情況下使用滴滴平臺“一鍵報警”沒用,無奈用跳車逼迫司機停了車。無獨有偶,同日,成都的楊女士給出遠門的老人和孩子打了一輛滴滴,卻遭遇繞城“四分之三游”,耽誤40分鐘行程,錯過了高鐵。
出現這些現象確實很不應該。一邊是全國大整頓,一邊是不斷出狀況。究竟是不懂規定而為還是僥幸而為,亦或是頂風為之,姑且不論。但是,從客觀上看,這些滴滴運營車輛是給大整治“撒了個嬌”,造成監管部門被“打臉”,滴滴公司被“打臉”,對規范網約車管理滿懷信心的滴滴乘客也被“打臉”。
固然,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也為乘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如果不強化自律和監管意識,頻頻出現安全隱患,再優越的經營優勢有朝一日也會喪失殆盡,源源不斷地客流也會漸漸變得寥寥可數。查處責任人也罷,推出整改措施也罷,目的都是提高服務質量,只有掃除整改中的認識盲區、地域盲區和業務盲區,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