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以前相當窮,在外打工掙不下錢,回家種地又缺技術,種不好。政府組織培訓,地也種好了,豬羊也養好了。”榆林市定邊縣紅柳溝鎮黃爾莊村已經脫貧的貧困戶趙鳳有、趙鳳春兩兄弟,講述近幾年的生產生活變化時感慨頗多。
趙鳳有(右)、趙鳳春(左)正在接受記者采訪。賀冬鵬/攝
今年41歲的趙鳳春十幾歲便外出打工,為了照顧生病的父親,他29歲時返鄉開始種地。但由于缺乏種植知識,種地年收入不到3000元,生活捉襟見肘。
哥哥趙鳳有告訴記者,以前一大家祖孫三代11口人住在不足50平米的土坯房里,家里有五六十畝旱地,兩三頭豬,以及十幾只羊,這樣難以為繼的生活從2013年開始發生轉變。
院外圈舍內養殖的山羊。賀冬鵬/攝
趙家比較特殊,兩個親兄弟娶了親姐妹,他們既是兄弟,又是連襟。基于這種親上加親的關系,他們把新房建在了一起,而建起這座氣派的新房,也是政府幫扶的結果。
據了解,開展脫貧攻堅以來,黃爾莊村為趙家兄弟申請了房屋補貼近10萬元,養羊補助3.5萬元,養豬兩次分別補助3000元和2000元,從種植到養殖,從住房到生活全方位幫扶。
如今,兩兄弟一家人住在新修的一排磚混房中,種植南瓜、玉米、土豆等農作物300余畝,養豬70余頭,2019年出售20多頭賣了近10萬元;以及養羊100多只,總年收入近20萬元,生活一下子富裕了起來。
黃爾莊村第一書記田海正在介紹村里基本情況。賀冬鵬/攝
“駐村工作隊改變了以往只種植不養殖的單一耕作方式,打造種植+養殖相結合的脫貧模式。”黃爾莊村第一書記田海說,全村24106.03畝耕地面積,以南瓜、蕎麥、洋芋、玉米為主要農作物,養殖業主要以豬、羊、牛為主,2019年全村生豬存欄5600頭,羊存欄2600只,肉牛存欄110頭。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該村修建通村水泥路4公里,村組砂礫石道路3.821公里;建設人畜飲水主管道9.6公里,支管道25.75公里;并安裝太陽能路燈92盞。除此之外共發放小額信貸255.97萬元,覆蓋全村52戶。
“下一步,紅柳溝鎮全鎮要立足養殖,改善養殖設施,發揮合作社作用以抵御市場風險,并且通過企業帶動延長種養殖產業鏈,自己加工豬肉與飼料,進一步提升脫貧質量。”紅柳溝鎮鎮長劉正璽信心滿滿地說。(陳榮)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