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華州秧歌 陜西版的“二人轉”

2022-05-19 19:12:16  來源:華商報  


[摘要]在陜西,也有二人轉表演——華州秧歌。華州秧歌是陜西華州區的一種傳統戲劇,表演者二到三人,演員服飾隨意,邊歌邊舞。2007年,華州秧歌入選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陜西,也有二人轉表演——華州秧歌。華州秧歌是陜西華州區的一種傳統戲劇,表演者二到三人,演員服飾隨意,邊歌邊舞。2007年,華州秧歌入選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田間地頭休息時的歌舞小戲

  華州秧歌是一種地攤子的表演形式,在田間地頭、巷道場院、舞臺劇院都可表演,演員服飾隨意,有啥穿啥,每個劇目,表演者二至三人,邊歌邊舞,它的演出形式和“東北二人傳”有許多相似之處。劇目內容多以反映農村生活故事、愛情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為主。

  華州秧歌最早是以人們勞動之余順口即興而唱的形式出現的,語言風趣、幽默、質樸自然,多反映農村生活、愛情、民間、歷史故事,內容短小精練,展示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場面,有著非常濃郁的鄉土氣息,是民間文學創作的良好素材。

  當地人說,“秧歌”是古代人在插秧時,為了消除疲勞,唱出的一些民歌小調,后來便稱之為秧歌。秧歌開始只是農民在田間地頭休息的時候演唱,后發展成為農閑或節慶時群眾娛樂的一種形式。

  為了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很多農民用秧歌表演一些簡單的生活小故事,形成了有歌有舞的秧歌戲,一開始沒有完整的劇本,都是藝人們即興式的創作,口傳心授,僅僅只是為了娛樂。后來,隨著藝人們不斷地豐富完善劇本和表現形式,才形成了秧歌劇目。

  關于秧歌的名稱,最初并沒有確切的叫法,1957年,省藝術館派人到渭南、華縣對秧歌挖掘整理時,渭南的文化工作者堅持起名為“渭南秧歌”,華縣的文化工作者堅持叫“華縣秧歌”,為平衡矛盾,“渭華秧歌”由此得名沿用至今。從歷史角度來講,此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渭南、華縣皆為古華州所在地,其名稱命名為“華州秧歌”更為確切,《華縣志》中就稱華州秧歌。

  相傳歷史早于宋代

  新中國成立后發展鼎盛

  據《渭華秧歌的音樂特色及歷史沿革》一文:“渭華秧歌劇目《五點紅》作為民歌的產生時代,根據其‘宮’、‘徵’、‘角’三音的特性,可引至宋代中原民間產生的諸宮調,它傳至都市中,開辟了宋代雜劇新紀元。顯然,《五點紅》這一民歌曲調要早于宋代”。后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們的豐富完善,形成了秧歌戲劇目。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正確指導下,群眾性的藝術活動蓬勃開展了起來,渭華秧歌劇也隨之重放光彩。1975年曾參加了全省的群眾業余音樂、舞蹈會演,由過去的單純的打擊樂器,加上了弦樂器。劇本、音樂改進不大,只是在唱腔,化妝、表演等方面有所改進。

  1980年,華縣(現華州區)赤水鎮文化站和渭南分別整理,排演了傳統秧歌小戲《賣雜貨》、《辦年貨》、《打補丁》、《夫妻觀燈》、《偷荷包》、《釘缸》、《小喜接妹》、《石榴娃燒火》并移植了《趕花轎》,《蓮蓮獻策》等戲。從劇本、音樂、化妝、導演等方面進行了較大的藝術革新。

  1982年在“渭南地區民間文學普查匯報會上”,華縣文教局、文化館組織的一臺民間小戲,其中有秧歌戲:《賣雜貨》、《辦年貨》、《石榴娃燒火》、《小喜接妹》等劇目,陜西省、渭南市電臺對其進行了錄音、錄像,省市許多的刊物對其劇目、劇本進行發表。陜西省、渭南市的領導和各地代表、專家給予這臺小戲高度的評價和贊揚。

  集歌舞樂一體的小戲

  華州秧歌的市級傳承人梁世民介紹,華州秧歌和東北二人轉十分相似,不僅有字面意義上的跳秧歌,還要唱和跳,通過唱詞反映農民的現實生活,是集歌舞樂一體的小戲。歌一般都是敘事歌和敘詠歌,舞有群眾性自娛舞和單人、雙人或集體表演,樂是指各種各樣的音樂伴奏。

  “現在的華州秧歌已經有了規范的結構,曲式,調式,旋律,節奏,速度各有一定之規。”梁世民說,華州秧歌都是藝人們以“口傳心授”為主要方式進行表演傳承的,在選用歌詞、音樂、伴奏手法、表演服裝方面,都有大量的即興之舉。

  華州秧歌曲調優美,生活氣息濃,擁有許多迷人的曲調,最常用“6”調式。據搜集、整理的音樂資料統計,約有四十多種,這些曲調委婉悠揚、歡快流暢。在其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迷胡、花鼓戲、碗碗腔等戲曲音樂的成分。表演形式活潑,具有一整套的唱、念、做、舞。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

  梁世民表示,因位華州秧歌不受表演場地限制,在田間地頭、巷道場院、舞臺劇院都能演出,內容多表現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倫理道德等諸方面,內容健康向上,教化作用明顯,所以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素質,促進社會穩定,對構建和諧社會有積極作用。

  秧歌進校園進行教學保護和傳承

  梁世民表示,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華州秧歌劇目的創作和演出市場一直處于滑坡狀態,失去創新的原動力,以至現在老藝人年事高邁,年輕人又不愿意去學它,劇目劇本創新停滯不前、演出人才匱乏,華州秧歌處于瀕臨滅絕狀態。

  “現在為了將這一傳統劇目傳承下去,老藝人們進校園,給小學生傳授表演技藝。”梁世民說,“同時努力創作新的華州秧歌劇目,對新劇目進行排練演出、進行推廣。 華商報記者 康菲

編輯: 意楊

相關熱詞: 華州秧歌 農民 文化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