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溝村全貌
2021年以來,佳縣烏鎮馬家溝村立足“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在鞏固到戶產業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發展集體產業和入戶產業相結合的方式,細化實化產業發展具體舉措,帶領村民持續增收,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馬家溝村民加工中藥材
建設扶貧工廠 夯實村集體經濟基礎
眾望藥材加工廠,是馬家溝村民自己的工廠。2021年藥材加工廠累計加工各類中藥材500余噸。加工廠除了每年為村集體繳納21萬元廠房租賃費外,為村民提供了40多個務工崗位。村民的工資實行按勞按時分配,工作效率高的村民一天能掙到150元。村民除了務工收入外,還可以領取分紅,尤其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村民,加工廠為他們帶來了福音。近70歲的村民王愛愛、馬占勝等是藥材加工廠的常年務工戶,每天給遠志去葉、黃芪切片、烘干、篩選、分級、包裝、打包……一小時8元,一天工作10個小時掙80元。為了讓加工廠保持較好的效益,加工廠的外圍環境諸如植樹綠化、衛生整治、排洪設施的維護等等,由村委會負責保障,將加工廠的利益與村民的收益形成聯結機制,實現共盈互利。2021年藥材加工廠累計付出村民工資35萬元,藥材加工廠的工作讓馬家溝村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來,收入穩定增長。
馬家溝村光伏電站
興建光伏電站 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
利用閑置荒地建成150兆瓦光伏電站1座且實現并網,每年正常可發電21萬千瓦,實現年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該收益80%用于公益事業發展,20%用于村內獎補,表彰獎勵產業發展、新民風建設等各類先進模范和老弱病殘群眾生活救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服務水平日益提升,凝聚了村民民心,激發了內生動力,抑制了返貧致貧戶發生。
馬家溝村生態漁場
建設生態養魚場 優化產業結構
為了將馬家溝多年來荒蕪的100多畝鹽堿壩地得到有效治理,開挖了面積為4畝的蓄水池以降低地下水位。2021年經科學論證后將該水池建設為生態養魚場,同時將100多畝鹽堿地治理成高標準良田,形成300多畝的連片壩地,進行高粱、玉米規模化種植,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6萬元,農戶年收入增加15萬元。2022年漁場投放魚苗10000羽,可望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10萬元。該漁場的建成不但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強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后勁,還為發展康養旅游做了準備,為群眾穩增收提供了又一層保障。
養羊帶頭人馬三平給羊子喂飼料
扶持到戶產業 增加農戶收入
馬家溝村特別注重典型帶動作用,大力培育和扶持產業帶頭人。馬三平因缺少資金和技能被識別為貧困戶,曾經打過工、賣過貨,但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2016年馬三平利用政府補貼的5000元購買了9只山羊,兩次貼息貸款13萬元,建起了羊舍,購買了種羊,幾年時間就滾動發展到200多只,靠養羊翻了身致了富,2021年不但還情了全部貸款,還購買了小轎車。馬奶后幾年前還因為患腦血管瘤而欠下十幾萬元外債被識別為貧困戶。在政府產業扶持扶持政策的幫扶下,靠養牛脫貧致富,一年能收入七八萬元,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好日子蒸蒸日上。
馬家溝村扶貧工廠——眾望藥材加工廠
發展立體農業 提高土地效益
以“紅棗+遠志中藥材”為主的的立體農業,讓有限的土地提質增效。在種植谷子、黃豆、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基礎上,重點發展紅棗、遠志中藥材產業,在棗林下種植中藥材。按照“三權”分置辦法,集中流轉農戶棗園560畝,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推廣紅棗“強力降高塑形”豐產技術,促進紅棗產業提質增效。集中流轉棗園由合作社承包給有勞動能力的農戶統一進行修剪、防蟲、耕作管理,務工收入歸農戶,其他收益歸村集體所有。村集體收益按照“451”模式進行分配,即收益的40%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50%用于全村村民分紅,10%用于獎補。
2021年村人均純收入1.1萬元,飲水安全、住房安全全部達標保障,村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培養養羊、養牛、養豬帶頭戶9人,手工掛面加工戶1人,新發展到戶養殖業17戶,手工掛面加工業6戶。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注重發展村集體經濟,穩定中藥材加工廠和光伏電站收益,建設生態漁場,使得村集體經濟年收入40多萬元,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保障。(通訊員 鄭懷利)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