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西安智慧交管研討會上,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發布了《2022年度西安綠色出行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西安市中心城區平均通勤時間35分鐘,公交車實現能源全面清潔化,常規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100%,軌道客運強度全國排名第4,智能信號控制比例處于較高水平。
平均通勤時間35分鐘
《報告》顯示,2022年西安市綠色出行指數為83.2(百分制),同比增長了2.9分。西安市中心城區平均通勤時間35分鐘,相對2021年保持不變。
人口的不斷增加及空間尺度的進一步拉大,城市用地向三環外擴展,呈現出以高新區為核心的放射狀通勤聯系特征,三環以外區域出現了一定的居住和就業人口,居民通勤距離不斷增長,大量由灞橋至高新、未央至長安等長距離跨區通勤出現。人均通勤距離相對2021年增長了0.7km,但通勤時間仍能保持穩定,這主要得益于可靠性較高的軌道交通的建設及交通秩序的優化。
就通勤時間而言,與同等規模城市相比,西安市民的平均通勤時間處于相對較好水平。
常規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100%
《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西安市綠色出行比例為73.2%,較2021年73%穩中有增。
2022年,西安市中心城區建成區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300米覆蓋率為68.6%,未來西安將繼續提升300米覆蓋率水平。2022年,西安市中心城區公交專用道設置率為30.4%,公交專用道里程398.9公里,與2021年保持不變,主要沿二環路、長樂路、未央路、朱宏路、西部大道等重要路段布設。
為鼓勵綠色出行,緩解早晚高峰通行壓力,西安市交警支隊持續推進公交專用道規范化施劃,并在全國范圍內創新公交專用道管理政策,在確保公交優先通行的前提下,允許新能源車輛、出租車及9座以上客車通行,大幅提升了公交專用道的利用率。
軌道客運強度全國排名第4
2022年,西安軌道新增運營里程20公里,形成8條線路279公里的網絡化運營新格局。軌道站點增至173個,中心城區站點800米人口與崗位覆蓋率從2021年的33.9%提升至42.3%。
軌道日均客運量210.6萬人次,客運強度為0.83萬人次/日公里,受疫情影響,較2021年1.11萬人次/日公里有所下降。雖受疫情沖擊,但西安市仍然達到了國家關于“擬建地鐵線路初期客運強度不低于0.7萬人次/日公里”的要求,且客運強度全國排名第4,處于上游水平。
公交車實現能源全面清潔化
《報告》顯示,西安市公共充電基礎設施覆蓋率全國第3,公交車實現能源全面清潔化,新能源汽車銷售比例逐年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比例占比100%,成為城市交通領域首個實現能源全面清潔化的行業。
截至2022年底,西安市新能源汽車擁有量達25.98萬輛,新能源汽車比例達6.0%,相對于2021年3.8%實現大幅提升。
新能源汽車銷售比例與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等城市齊平,處于全國第一梯隊。同時,西安市是全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第一大城市。
2022年,西安市公共充電基礎設施覆蓋率達94.7%,提升2.7%。全國36座城市直流公用樁平均覆蓋率71.2%,西安排第1位,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智能信號控制比例處于較高水平
《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西安市工作日高峰期干路網平均速度約為19.8km/h,與2021年(20.0km/h)基本持平,高峰整體擁堵水平為中度擁堵。
2022年,西安市聯網協調信號控制路口比例約為90.4%,較2021年(89.4%)小幅增長。《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測評指標體系》中,該指標目標為80%,西安市已經達到該目標,整體硬件水平較高,智能信號控制系統將在減緩城市擁堵及由此造成的尾氣排放中逐漸發揮作用。
記者了解到,西安市政府開展的綠色出行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既是踐行“雙碳”發展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全國范圍內最早開展該項研究的城市之一,為全國提供了西安經驗。
以創新帶動綠色交通發展
《西安市綠色出行指數報告》從出行方式結構、空間組織集約度、公共交通出行及智慧低碳發展等維度做了研究,西安未來的綠色交通該如何發展?
《報告》建議加強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規模化部署高速率通信、高精度定位、物聯感知設施、路側單元等,夯實智慧交通“硬環境”,接入西安交警城市大腦,打造數字孿生交通平行世界,實現智慧全局管控。面向公眾建立集“設施查詢、路線規劃、融合支付、生活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智慧出行服務體系。
結合軌道交通網絡,優化整合常規公交線網,在已建成的軌道交通走廊,對于重復度高、客流不佳的線路可采取截短、調整路徑、取消等優化整合措施。在未建成軌道交通的公交客流走廊,應對走廊運力進行優化整合。在非客流走廊,在保證覆蓋率的情況下可適度優化線路和運營。同時,通過新增軌道接駁微循環公交,壓縮換乘距離等方式,擴大軌道交通輻射范圍。
持續開展公交專用道提速攻堅行動。通過精細精準管理,強化秩序整治,確保公交專用道連續成網、通達高效,通行效率顯著提升。推進新增公交專用道建設,向高新三期、涇渭、西咸新區等區域延伸設置。確保公交專用道配套設施規范設置率達到100%。同時,開展公交專用道交通秩序專項整治,精細公交專用道通行管理,采取全時段變高峰時段、節假日放開等措施,持續對公交專用道專用時段管理進行動態優化。創新公交專用道組織模式,試點公交專用道與HOV車道復合設置、公交優先信控模式。
繼續提升步行和自行車網絡密度,結合城市更新推進錯斷頭路、畸形路口等改造,推廣新建住宅小區實行街區制,逐步推動封閉大院、公園、綠地、免費景區等打開,優先對自行車、步行開放,提升慢行網絡密度至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同時,通過增設過街天橋、修建專用道等措施,加快非機動車道聯網成片。增加地鐵車站、學校、醫院等周邊慢行交通網絡密度和交通安全設計。
優化慢行設施的設置,開展慢行通道清障行動。新建道路非機動車道應大于2.5米,主干路上非機動車道優先采用物理隔離。在違章停車較為嚴重的路段,可考慮在非機動車道兩端設置阻車樁,以保證自行車交通的連續性和安全性。
停車位施劃,道路空間充足時可壓縮機動車道寬度停車。繼續強化共享單車管理,規范非機動車停車。針對非機動車道坑洼、綠化樹冠低、阻車樁和隔離柱不規范設置等安全隱患,開展非機動車事故多發路段隱患排查治理,確保各類非機動車道隱患問題動態清零。
(文/記者 張佳 圖片由研討會主辦方提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