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全省接待國內游客21685.12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1746.53億元,同比2019年分別增長19.72%和29.18%,同比2023年分別增長41.10%和64.73%。
數據傳遞發展信心。近年來,陜西文旅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不斷涌現,文旅產業“人氣”越來越旺、發展持續“飄紅”。在此基礎上,如何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促其由規模向品質、效益進一步提升,成為一道發展關切題。
5月29日,省政協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立 提升文旅產業質效”議題召開專題協商座談會,與會省政協委員、黨派團體代表、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齊聚一堂,深入協商議政、廣泛凝聚共識。
結合前期調研情況,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高中印在發言中說,盡管陜西文旅市場取得成績明顯,但目前還存在統籌推動有待加強、產業發展不夠協調、文旅產品創新不足等短板。
“陜西文化資源豐富、文化IP多元,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在消費者悅己體驗至上的當下,多個文旅項目通過淋漓生動的闡釋和互動,將深厚的文化內涵傳遞給游客。”西北大學跨文化研究院院長王晨佳認為,文旅發展中諸多創新實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凸顯文化價值在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作用。
她建議,應深度挖掘文化資源,遵循“顛覆性創意、年輕化消費”的產業特征,聯合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通過IP授權、特許經營、IP入股等多模式開發,依托文創、旅游、餐飲、民宿等對IP資源進行多角度利用,把IP轉化為可感知、可消費的物質產品。
“要進一步提升文旅質效,就需要進一步挖掘文化元素和獨有特色。”省民進參政議政部部長吳巧月認為,要以文化為統領,強化多方融合,將獨特的周、秦、漢、唐等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轉型發展優勢,推進“文學陜軍”與“西部影視”等品牌合作,建立更加順暢的聯動發展機制,在創作中深入挖掘優秀文化元素價值,以文化賦能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1月9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文旅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快文藝演出院線建設,整合劇場和劇目資源,促進優質演藝資源共建共享”等舉措。
“這讓我們看到了陜西未來文旅融合發展的大好前景。”在西安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寇雅玲看來,管理體制問題影響到旅游演藝產業長遠發展,需要以政策扶持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她建議,加大對國有文藝院團與旅游景區文旅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文藝院團要跟進配合開發適合旅游景區的演出服務,推出一批展示陜西文化的優秀文藝作品,通過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推動文旅融合。
近年來,陜西一體推進文物保護、文化繁榮和文明傳承,在培育文旅新業態、打造文旅新場景中,豐厚的文化遺產被不斷活化利用。
“文化遺產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前景。”省政協委員、省文物局副局長孫周勇表示,省文物局將發揮文物資源特色優勢,與旅游等行業跨界融合,在文物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方面不斷創新發展。同時,深化文物價值闡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交流合作和申遺工作,拓展中外聯合考古和文物保護修復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如何推動紅色文旅邁出發展新步伐?省政協委員、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認為,革命文物的研究闡釋是新時代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核心生產因素,黨的故事講不好,就沒有好的產品和項目。要通過提升革命舊址場館的個性化展示與數字化陳展水平,增強革命文物展覽線上線下的可看性、互動性和體驗性,讓文物“活起來”,引領更多的人讀好延安“這本書”。
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觀眾5054萬人次。隨著“文博熱”持續升溫,如何通過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對此,省政協委員、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一直在思考。
“建設文旅強省,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是基礎中的基礎,必須具有一定數量和高質量的公共文化設施群。”楊超在調研中發現,陜西各大城市的公共文化設施數量嚴重不足,除西安以外,其他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缺位現象比較嚴重。
他建議,鼓勵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美術館和其他公共文化設施,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方式、管理方式和經營方式,并設立長期、中期和短期培訓機制,從展覽、策展、推廣等方面培訓全省美術館工作人員。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省政協委員、咸陽市政協主席李曉靜說,近年來,咸陽市堅持以建設“一市一地”、構建“三線三鏈”、推進“百鎮百品”的文旅產業發展總體思路,聚焦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精心統籌謀劃、整合優勢資源、創新產品供給,“以農促旅、以旅興農”格局不斷形成。
她建議,策劃設計以農耕、采摘、品嘗、游樂等為主題的體驗區,豐富相關農業知識、文化故事,打造多種類型沉浸式體驗新場景,運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有效激活陜西歷史文化、生態康養等優勢資源。
周至縣委副書記李同勃建議,發揮中心城市文化產業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采取政府扶持、社會投入和市場化運作等方式,撬動更多資本力量匯聚鄉村,培育壯大鄉村文化市場主體,把鄉村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記者 劉凡銆)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