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找回“金周至”

2024-08-02 00:55:22  來源:新華網  


[摘要]近年來,綠水青山間,西安市周至縣不斷激活綠色動能,帶動群眾穩步增收...

晨曦中的周至縣周塬路和駱峪水庫。受訪者供圖

周至縣周塬路上舉辦的自行車賽。受訪者供圖

  秦嶺腳下,西安市周至縣,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從城邊奔騰而過。

  襟山帶河、建縣兩千余年,這座縣城自古就有“金周至”的美譽。且不論縣志記載,單是從當地老一輩的言語里,便能感受到過往富裕生活給群眾帶來的滿滿自豪。

  但不可否認的是,“金周至”也曾一度“掉隊”:交通相對滯后、產業路徑不清,讓當地“金”帽變“窮”帽,成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從廣大群眾的急難愁盼處著眼,修通老鄉出行致富的道路,拓寬支柱產業發展的進路,籌謀“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新路……近年來,綠水青山間,周至縣不斷激活綠色動能,帶動群眾穩步增收。

  有生態、有產業、有文化、有生活……如今,綠水青山已然成為這個秦嶺山區小縣的現實“生產力”。去年,周至縣GDP同比增長7.9%,增速在陜西排名前10;獲評陜西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突出貢獻縣”“2024年中國最美縣域”等榮譽稱號。

  除了一項項沉甸甸的榮譽,老鄉們更有發言權。他們說:“金周至,正在被找回!”

  44.6公里的新路

  96個村的新生活

  馬召鎮辛口村,新修的周塬路蜿蜒向前。清晨,山里薄霧才剛剛消散,第一波游客已順著新路進村游玩。

  咖啡廳、餐廳、民宿……點綴在村里的新產業,不僅是村民眼里的新景致,也成了致富的新渠道。

  “游客多了,村里支個攤兒,櫻桃、杏子、野菜就地能賣,早上出攤兒,中午收攤兒,早早就能賣完。”一名村民說。

  咖啡店里,幾多歡笑;店外,57歲的辛口村黨支部書記曾素敏根本閑不下來,一邊招呼著前來參觀學習的基層干部,一邊還要給忙不過來的服務員搭把手。

  “沒想到我們村也能這么受歡迎、這么熱鬧。”盡管忙碌,曾素敏卻樂在其中:“以前我們村700多戶,一多半都是貧困戶,大家紛紛外出打工,村里一整天見不到幾個人;如今村里模樣變了,就像剛出鍋的包子,一切都熱氣騰騰的!”

  變化起始于一場探索。

  周至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西安市的主要水源地,境內黑河水庫年均向西安市區供水3.45億立方米,占全市供水量56%。此外,當地秦嶺生態保護區總面積占全市的40.34%。

  一面是碰不得的生態保護“紅線”,另一面是廣大群眾迫切希望發展振興的心聲。反復研判后,沿著講政治、守底線、重保護、促發展的路徑,當地決定打造田園經濟綜合體。

  作為“紐帶”,新建44.6公里的周塬路將當地5個鎮27個行政村96個自然村“串”在一起。沿著這條新路,一系列特色產業實現了“串聯成線”。

  周至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根據沿線鄉鎮、村莊特點,縣里先后打造了以文化特色為主體的樓觀片區、以村落康養為主體的馬召片區等田園經濟綜合體“一紐帶五片區”,不斷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保護生態不等于不要發展,這不是對立的,而是要立下生態優先的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找到合適的高質量發展路徑。”經常沿著周塬路調研的周至縣委書記聞其偉說:“就像建這條路一樣,我們對待生態要始終小心翼翼,對待發展也要始終勇于探索,落腳點就是要用這條路把村里人都嵌入到生態產業發展的大路上來。”

  家門口的變化,置身其中的村民感觸最深。

  見到64歲的馬召鎮虎峪村村民楊金龍時,他滿眼笑意。“就是因為修好了路,看到我們村有好環境、有大發展,人家才同意嫁給我兒子。”楊金龍說,女方家早前來村里看了好幾回,但這門親事總是定不下,“人家嫌從村里到屋里,滿腳都是泥”。

  路平坦了,孩子結了婚,生活也順了。楊金龍家種的杏也能賣上價了。“喜事臨門,喜事臨門!”楊金龍樂呵呵地說。

  一條觀光路,早已成為產業路,更逐漸成為致富路。

  “騎”樂無窮的自行車賽在周塬路上鳴槍開賽,讓騎行者與游客感受鄉村的自然風光無限;寬音大嗓的秦腔在周塬路旁上演,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多元產業陸續嵌入鄉村,老鄉們的收入來源更多了、錢袋子更鼓了……

  “熱鬧,真是熱鬧!”駱峪鎮駱峪村,57歲村民牟芳芳的家就在村口駱峪水庫下,門前草木青蔥,遠處山色秀麗。這兩年,牟芳芳把自家閑置的二層小樓重新裝修,鋪上了素雅的地磚,換上了嶄新的床品,別具山野特色的民宿小院迎來一波接一波的游客。

  閑暇時,牟芳芳喜歡拍攝短視頻發在社交媒體上。“人家一夸我們村、我們家,我就高興,我也邀請他們來游秦嶺、吃農家飯。”牟芳芳說。

  2023年,周至沿山5個鎮田園經濟綜合體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持續釋放,群眾人均年收入達18651元,領先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增速。

  美麗田園吸引來更多游客。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周至縣累計接待游客1770.8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7.35億元。在周至,村民和游客共同向往的“山水田園夢”正逐漸照進現實。

  生態種植

  支柱產業再次“挺直腰桿”

  種植面積43.2萬畝,8.6萬戶30余萬人從事獼猴桃產業……周至作為我國獼猴桃的原產地和最佳優生區,獼猴桃一直都是其農業支柱產業。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周至便開始大規模種植獼猴桃。當時,每斤兩三元的獼猴桃可帶來畝均一兩萬元的收入,農戶生活殷實。

  但無序發展和盲目施肥、打藥,也一度讓當地獼猴桃產業陷入困境、“折了腰桿”。

  “40多萬畝獼猴桃,咋就賣出了一個貧困縣?”這個問題曾長期困擾當地干部群眾。

  有農戶告訴記者,2005年起,為實現早上市,很多種植戶開始盲目給獼猴桃用藥,給產業發展造成重擊。“每年6月,果子到了生長關鍵期,農戶們就大量使用膨大劑,一個賽一個大的‘速成果’口味不佳,導致丟了市場。”樓觀鎮西樓村黨支部書記楊有民說,“當時,用的化肥也大多是‘三無產品’。果子還沒熟,葉子已先落完,土壤板結嚴重。”

  “沒過三四年,獼猴桃價格就從每斤兩三元降到三四角。”當地村民告訴記者,“農藥果”不受市場歡迎,收購商也一再壓價,整個產業幾乎陷入絕境。那時,周至幾乎3/5的農戶都在種獼猴桃。

  “支柱產業”受創,群眾收入直降,給當地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首當其沖的便是社會風氣惡化。

  “獼猴桃賺不到錢,在村里閑著無事,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也越來越多。”馬召鎮涌泉村村民李新紅說。

  為了省錢,許多村民還從“用電”改回了“燒柴”。“家家戶戶上山砍柴,眼看著從坡底到坡頂一層層被砍禿了。”馬召鎮崇耕村村民何西敏說。

  優勢產業何以再度壯大?“綠色”和“科學”,成為當地破題改革、緊緊攥在手中的兩顆棋子。

  周至縣農業部門負責人說,近年來,當地大力實施獼猴桃產業“九大提升工程”,加快普及先進種植理念和科學化管護技術,搭建多渠道銷售網絡,并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帶動獼猴桃產業逐漸“挺直腰桿”。

  在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走訪時,記者能深刻感受到廣大農戶對“綠色”和“科學”的尊崇。

  在樓觀鎮周一村李小虎家采訪時,記者看到他家院里購置的20多袋某知名品牌復合肥。

  “現在都選品牌貨,這些肥料價值將近一萬元,種獼猴桃一點不敢馬虎、不敢將就。”李小虎說,“我們發貨時會給客商拍照片,把秦嶺作為背景,這是我們的品牌特色?,F在,大部分生態獼猴桃已達到出口歐洲的標準。”

  從愁眉不展、賣不出去,到動輒被“包圓兒”,樓觀鎮西樓村的贠竹煥感觸頗深:“這兩年,我們換了新品種,比照著縣里生態種植標準打藥、施肥,果好、價格也硬氣,村里還建起冷庫,網上網下都能銷售。”

  “以前,商販壓價,我們步步退讓,不得不賣;現在談價時,商販依著我們,行情完全反了過來。”贠竹煥侃侃而談。

  “我家園子用的腐殖酸和氨基酸、聚谷氨酸,都是綠色肥料。以前大家都看重產量,這兩年感受到獼猴桃價格降了,現在已經開始重品質了。”周至果農吳宏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一畝地收入能達到7000多元,雖然產量下降,但比早前每畝地卻能夠多賺兩三千元。”

  打好生態牌,激發產業活力。同樣是銷售獼猴桃,村民們的營銷話語也早已有變。

  “我們已經不再把‘薄利多銷’作為賣點,取而代之的是用好‘綠色’‘無公害’的標簽。事實證明,好山好水好技術,再加上文旅產業帶動,我們不但銷路不愁,收入反而更高。”村民蘇亞麗說。

  統計數據顯示,周至縣帶動全域開展生態種植,已建起冷庫2680座,成立電商企業382家,獼猴桃綜合產值由2021年的52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81億元,增幅達55.7%,重點果區群眾年收入突破19500元……如今,獼猴桃已經真正成為了“錢景”無限的“金蛋蛋”。

  支柱產業帶動致富能力逐漸顯現。據當地統計,2023年周至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已超過10萬元。其中,42個村收入在50萬元以上,14個村超過100萬元。全縣農民收入增速8.3%,秦嶺沿線農民收入同比增長11%。

  樓觀鎮西樓村,1915畝耕地上獼猴桃種植面積達到1700畝,談及近年做強獼猴桃產業帶來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楊有民自豪地向記者展示村集體收入的“賬單”:2021年2萬元;2022年18萬元;2023年53萬元。

  “種了30年獼猴桃,這兩年才算慢慢種明白了。”楊有民感慨道,“現在,我們的市場不在馬路邊,而是在全球各地。”

  今年5月,在周至縣啞柏鎮,總投資2.8億元、占地面積179.71畝的獼猴桃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開工建設。這個園區規劃建設2萬噸高標準智慧冷庫、獼猴桃研發營銷中心、自動化分選包裝車間,預計實現年產種苗15萬株,采購鮮果貨值2.5億元。

  開工儀式當天,遠近很多村民慕名前往,紛紛用手機拍照記錄下這一刻。記者此前采訪過的一名農戶也去了,在微信朋友圈里,他寫道:“我們的獼猴桃,繼續向前!”

  山里山外

  加快籌謀“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一樸素的發展哲理,在周至的探索實踐中愈發具象。

  沿著周至境內的黑河溯流而上,沿途清澈的河水里,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細鱗鮭不時成群出現。驅車約3小時后,位于秦嶺深處的厚畛子鎮花耳坪村,在一片片燦然綻放的山茱萸掩映下悄然映入眼簾。

  見到村民李軍時,他正忙著招呼游客。在秦嶺深處經營農家樂,李軍要考量的因素格外多。

  “污水處理有專門的設備,垃圾要專門回收,還要叮囑游客不能隨意采摘、捕撈……”事情雖細碎,但李軍卻怡然自得:“我們家的收入幾乎都跟生態有關,別人進山賞景,才會到我們農家樂做客。護山守水,這是我們的本分。”

  除了經營農家樂,李軍一家五口還種植了10畝山茱萸。“由于政府在村里投建了山茱萸篩選機、聘請專家教授種植技術,去年僅山茱萸就收入了7萬元,比2022年多賺4萬元。加上農家樂收入5萬元,去年全家收入超過了10萬元。”李軍細細算來。

  一筆筆收入不斷“進賬”,帶給老鄉的是一天比一天好的紅火日子,也成為當地積極探索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道路的鮮活注腳。

  近年來,周至常態化開展秦嶺“五亂”問題整治,2021年以來共辦結“五亂”案件1925件,建成“數字秦嶺1+N多級網絡”,完成境內30座小水電站整治、關停7座礦山。

  生態產業正在當地逐漸興起。在駱峪鎮,稻田觀光農業、特色街區、鄉村會客廳等成為鄉村旅游“網紅”打卡點,帶動村民收入也步步增長:2021年,平均每戶收入7.94萬元;2022年,平均每戶收入8.98萬元;2023年,平均每戶收入10.13萬元……

  駱峪鎮黨委負責人說,近3年,當地民宿、康養產業逐漸興起,核桃油、艾草、掛面等農產品銷量也很好。生態產業發展壯大,帶動村民年人均收入能增加約1800元。

  在山間,生態產業支撐起老鄉的幸福生活;在山外,發展“生態工業”也為當地發展注入強大活力。

  當地工業園區負責人說,在嚴守生態“紅線”前提下,周至立足生態優勢,積極引進有潛力、有技術、有高附加值的綠色低碳項目,推動形成“生態功能區+經濟開發區”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在周至縣集賢產業園,比亞迪生產車間內異常繁忙。據介紹,集賢產業園已引進企業140家,一批智能終端項目帶動園區總產值超260億元,2萬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

  “在招商和選擇項目過程中,綠色和環保一直是我們的首選。”當地招商部門負責人介紹。

  “生態工業”加速起勢見效:2023年,周至全縣固投同比增長49.7%,全省排名前10,全市排名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8%,全市排名第一;縣域工業類園區產值增速269.6%,全市排名第一。

  除了大園區,不少“小而美”的產業項目也加速在鄉鎮落地。在周至一家少兒圖書加工廠,車間里百余名婦女正在粘貼和組裝童書。每月3000多元、家門口就業、工資按時到賬……“兩頭都能顧得上”的工作節奏讓不少婦女不再常年外出務工。

  “以前,過完年就外出,過年時再返鄉,雖然家就住在山下,但印象中青山綠水很少能看到。”37歲的村民李夢說。

  這兩年,在家門口的圖書工廠上班的李夢,每逢休假都要帶著孩子去山里游玩。春天在山間采摘野菜,夏季在山間避暑納涼,入秋后把滿山紅葉“裝滿”手機相冊,冬日皚皚白雪里,孩子打著雪仗,她在一旁頻頻按下快門,留下一張又一張嬉耍歡樂的照片。

  “就好像重逢了故鄉的春夏秋冬,有工作,有樂趣,有生活。”李夢說。(經濟參考報記者 沈虹冰 張斌 安展)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縣域 經濟 發展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