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秦嶺山,半部中國史。無疑,秦嶺是一部厚重的書,在這部書的扉頁,赫然鐫刻著:中央山脈、中華父親山、中華綠芯、綠色寶庫、自然博物館……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秦嶺生態保護作為“國之大者”,成立保護機構、健全保護機制、完善保護措施,形成條塊結合、縱橫聯動、齊抓共管的秦嶺保護工作大格局,推動秦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如今,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優良等級面積達99.3%,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為82.20,達到最高類別。今年1至8月,秦嶺區域10個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100%,58個峪口水質全部達標。綠水青山,成為西安最亮麗的名片。
護青山 織就智慧“數字保護網”
秦嶺千山萬壑,蔥蘢疊翠,云霧繚繞,山嶺連綿不絕,一望無際。無論是嶺還是峰,“綠”都是它們的主色調。
在秦嶺生態美的背后,是西安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之以恒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不懈努力;是眾多的生態環境保護者,為了巍巍秦嶺的一草一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與大山相伴和默默地守護。
作為長安區灃峪國有生態林場鹿角河管護中心站的站長,身材清瘦,皮膚黝黑的姚輝,已經扎根秦嶺29載。鹿角河管護中心站和秦嶺梁管護站管護的面積達7.2萬畝,大部分區域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每年4月,當城市里沐浴春日陽光的時候,姚輝的巡山路還覆蓋著未融化的積雪。與流水密林為伴,姚輝每天堅持和同事步行二三十里巡查,近的走十幾公里,遠的還要在途中過夜。
“以前巡山就是手里一根木棍或一把鋸子,背些干糧,現在翻高山過河流,有了對講機、紅外相機、無人機等儀器,技術設備提升,巡山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姚輝說,隨著數字化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傳統的森林管護已無法滿足新時期的護林需求,護林員們也紛紛借助上智慧的翅膀,利用紅外相機、手機以及智慧視頻監控系統日夜守護,實現了傳統巡護向現代化巡護的完美蝶變,為數萬畝林區撐起一把“保護傘”。
“再苦再累都值得,還秦嶺核心保護區以寧靜、和諧、美麗,是我們的職責。”正是因為這份初心,姚輝所負責區域的森林防火工作連續24年零火情。29年的守護,更讓他對這里的一草一木如數家珍。更讓姚輝欣慰的是,“最近幾年秦嶺生態越來越好,巡山路上常常會遇到各種野生動物,羚牛、小麂、狗熊、野豬都很常見。去年底在去西坪溝巡護的路上,我們還看到了罕見的金錢豹。”
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西安市不斷提升信息化監管水平,加快“數字秦嶺”建設,通過搭建“網格化”“信息化”平臺,構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空天地網一體化”監測監管體系。通過積極探索,開啟“智慧”管山新模式,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守護綠水青山注入數字科技的充沛動能。
2024年1月9日,全市首支秦嶺保護無人機中隊在臨潼區成立,靳磊是這個無人機中隊的中隊長。“無人機覆蓋范圍廣、定位精準。設定好巡飛路線和巡飛時間,它會自動開啟巡飛模式,任務完成后自動返航。無人機還可以自動建模,將從空中不同角度拍攝的數千張照片實時傳輸回指揮中心,自動形成三維圖像。”靳磊說,通過“空中+地面”無人機巡護,西安秦嶺保護工作以往靠車輛、步行無法到達盲區、盲點的情況都成為歷史。
在秦嶺太平峪區域蔥郁的草木間,網格員王養維正在巡查護山中。“一旦發現違反秦嶺保護條例的各類違法行為,我們會及時上報智慧管控中心。根據數據分析,后臺會分階段自動形成上報、整改、回訪、銷號,全鏈條閉環,讓問題發現在初始、解決在萌芽。”王養維說,依托秦嶺智慧監管平臺,網格員的工作越來越高效和精準。
據統計,目前西安市已累計搭建市、區縣、鎮街、村四級502個網格化管理平臺,開發18個AI分析模型,匯聚各業務系統預警和處置信息,形成從發現到整治的監管閉環,構建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空天地網一體化”監測監管體系,探索出智慧管護秦嶺的新模式。
一項項高科技手段,不斷“解鎖”智慧秦嶺新模式。近年來,西安持續推動秦嶺保護,從人巡、車巡到衛星、無人機巡護、熱成像識別、智能監控、網格員,組成“空天地網”的智慧化保護模式,為保護秦嶺拉起一張“數字保護網”,做到了“人過留圖、車過留影”,推進秦嶺保護監管從可視化、靜態化到自動化、智能化的轉變。
“智慧”管山,讓秦嶺更加寧靜、和諧、美麗。
守綠水“護水人”扎根秦嶺深處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橫。秦嶺如一幅水墨山水畫,美不勝收。
每天清晨,在第一縷朝陽的映照下,黑河流水汩汩,綿綿不斷,澆灌著萬頃良田,滋養一方百姓,孕育萬千生靈,呈現出一幅迷人的生態畫卷。
秦嶺水資源年儲量達220多億立方米,約占黃河水量的1/3,堪稱一座巨大的“水庫”。發源于秦嶺太白山主峰的黑河全長125.8公里,水源地保護區總面積達1481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向西安市提供飲用水約3.8億立方米,供水量占比超過76%。
守護黑河,有這樣一群“孤勇者”常年扎根于此。馬曉峰是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總站(以下簡稱“西安市黑河環保總站”)環境監督科科長。扎根黑河20年來,他見證了黑河生態環境的改變,也見證了黑河流域群眾生態文明理念的不斷增強。
為能及時發現污染隱患,黑河環保總站在保護區內設置了三個分站,巡查人員平均每年每人的巡查長度都超過2萬公里。
“山里的天氣難以預測。暴雨過后,護水人必須第一時間排查環境風險隱患,掌握災害損毀情況,及時進行處置。而一旦遇上雨天,山體很容易滑坡。”馬曉峰如今想起來還有點后怕,幾年前他正帶隊開展日常巡查,在車輛行駛的正前方約50米處,突然一塊塊落石從山上滾落,迅速堵塞道路,“車速如果快一點,就會經過這道‘落石陣’。”即使在這驚心動魄的瞬間,他仍然堅信,只要能確保水源水質安全,再難的路也要走過去。
“看到黑河水質逐年變好,我們也很有成就感。”齊江學在黑河環保站工作18年了,多年的巡查生活讓他腦海里形成一張地圖,“誰在我負責巡查的路上隨手拍張照片,給我看看上面的花草,我都能認出位置,在哪條溝里。”
無論刮風下雨,每周4次巡查雷打不動。對距離縣城最遠的厚畛子分站站長張喜平來說,巡查路上總有些“絆腳石”,比如蛇蟲。張喜平和伙伴們巡查時,手中通常會拿一根木棍來驅趕,還在周邊找一些廢機油用來防蛇,“有廢機油的地方,蛇不來。”
這群秦嶺深處“護水人”,常年工作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與青山做伴、與綠水為伍、不畏山高路遠、不懼暴雨洪災、對抗烈日與嚴寒,日夜守護著西安的“母親河”。正是有他們的努力和堅守,才保證了西安人民享用優質飲用水源。
常綠的青山和長流的清水,是一組緊緊相依的生態鏈條。保護秦嶺青山不老,保護黑河水波蕩漾,是確保西安市水源豐沛的百年大計。
據悉,2024年上半年,黑河環保總站累計出動檢查人員200余人(次),檢查風險企業100余家,消除水源地環境風險隱患10余起,累計清運垃圾400余噸,在黑河水源地筑起了一面環境監管的堅實“盾牌”。今年9月底,西安黑河水源地綜合管理平臺啟用,匯聚水質監測、視頻監控、垃圾清運、網格化等數據及事件處置流程信息,實現黑河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智慧監管。
秦嶺是涵養八百里秦川的一道生態屏障。作為我國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秦嶺為周邊城市和地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豐沛水資源,是當之無愧的“中央水塔”。黑河水源地水質常年優于Ⅱ類標準,達標率100%。同時,石砭峪水庫、李家河水庫等地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水質指標均符合或優于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
如今,秦嶺區域的水源地遠離塵囂,純凈而沒有污染。穿行于秦嶺之中,青山如黛、綠樹成蔭、水流清澈、鳥鳴悠悠,這是西安守護綠水青山的縮影,也是西安生動的生態美麗畫卷。
萬物和諧共生 野生動物頻頻“亮相”
丑時(01:00-03:00),豪豬在林中穿梭覓食,中華鬣羚從紅外相機前一閃而過。
辰時(07:00-09:00),豹貓和林麝在山間奔跑跳躍,金絲猴爬上樹梢眺望遠方。
未時(13:00-15:00),野豬在密林中奔跑,幾只羚牛寶寶屁顛屁顛跟著媽媽,寸步不離。
戌時(19:00-21:00),勺雞在崎嶇的山石間奔跑。
……
這秦嶺野生動物的“十二時辰”,是由紅外相機抓拍的。秦嶺密林深處的攝像頭,不僅拍到了羚牛覓食的場景,各種珍稀動物在山地“跑酷”和“耍帥”表情包也同時被抓取。
野生動物無疑是反映生態質量的“晴雨表”。近年來,伴隨著西安在秦嶺生態保護措施上的一次次“重磅加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效。秦嶺野生大熊貓從過去難覓蹤跡到頻頻現身,羚牛帶崽“散步”,金絲猴爬上樹梢嬉戲,林麝、斑羚、紅腹錦雞等珍稀物種,先后被多處紅外相機抓拍。
2024年6月,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整理今年上半年紅外相機監測成果時發現,布設在周至保護區光頭山區域的一臺紅外相機,在7個月的時間里,居然每月都有秦嶺野生大熊貓從鏡頭前經過,還有羚牛、金錢豹等動物頻頻亮相。
樹長了,林密了,水清了,生態治理水平提高了,秦嶺獨特的生態環境成為動植物的天然棲息地,這里紅豆杉、太白紅杉、秦嶺冷杉等古木參天,紫斑牡丹、齒萼報春、秦嶺石蝴蝶等花卉爭奇斗艷,讓秦嶺既是一部植物的百科全書,也為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當前,西安正在積極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同時,通過近年來對非法穿越核心保護區行為的督促整治,以及對秦嶺核心保護區輔之以生態功能集中連片保護,這條山脈里的生物精靈們逐漸回歸到它們原來的棲息地,一幅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在城里遙望云橫秦嶺,幸福感油然而生。來到秦嶺腳下,在智慧大屏上看到背靠大樹撓癢的黑熊、集體出動覓食的羚牛、氣宇軒昂的紅腹錦雞……更能真切體會萬物共生的難能可貴。”在近日與秦嶺的“綠色之約”中,西安市政協委員王思思深有觸動,“守護秦嶺祖脈,這份責任感更加具象、更加沉重”。
如今的秦嶺,綠意蔥蘢、生機盎然,成為全國最綠的區域之一,也是全國生態系統最完整、生態功能最全面、生態服務最優質的綠色碳庫、綠色水庫和生物基因庫。巍巍秦嶺,青山綠水間,鳥鳴聲此起彼伏,生命的律動在連綿起伏的山巒間奔涌,到處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景象。 (記者 高樂)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