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齊珂雨
“參與以工代賑項目,我不僅獲得了報酬,還打開了自家枇杷的銷路。今年,我家20畝枇杷最少收入12萬元。”1月2日,在去往枇杷園的路上,安康市漢濱區瀛湖鎮清泉村村民艾全明喜不自勝。
艾全明告訴記者,清泉村依山傍水,適宜種植枇杷。在清泉村以工代賑項目開始之前,前往枇杷園得走土路、小路,人和車進出都不方便。每年枇杷成熟季,銷售、運輸都受到影響,收益也大打折扣。
2024年7月,為帶動群眾增收,突破當地產業發展和群眾出行的“瓶頸”,清泉村通過村民自建的方式實施以工代賑項目,艾全明報了名。
瀛湖鎮鎮長馬世瑜介紹,該項目主要是改造清泉村道路1.872公里,配套建設邊溝、涵洞、錯車道等附屬設施。項目總投資227萬元,資金來源為中央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補助200萬元、自籌27萬元,項目惠及群眾600余人。
項目采用“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的賑濟模式,吸納附近群眾和其他低收入村民參與建設,拓寬群眾就業渠道。村集體民主議事決策,推選項目施工負責人,及時跟進工程建設。項目全程公示公開,由村民監督,確保工程發揮實效。馬世瑜說,截至項目竣工,累計用工200余人,發放勞務報酬72萬元。
一路通,百業興。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清泉村特色產業也蓬勃發展,2000余畝枇杷的銷路進一步拓寬,年產值可達800余萬元。
在漢陰縣城關鎮,以工代賑示范項目讓搬遷安置點成了群眾的幸福家園。
2024年12月30日,記者走進漢陰縣城關鎮太平村四組,只見整齊的樓房依次排列,道路平整開闊。
漢陰縣城關鎮人大主席徐平介紹,太平村四組住的大部分是從偏遠山區搬來的群眾。為了讓群眾過上安穩日子,當地政府啟動了搬遷安置工程,并將其納入以工代賑項目范疇,讓村民在改善居住環境的同時,通過勞動增收致富。
該項目于2024年5月開工建設,總投資426.93萬元,配套建設道路、綜合管網等附屬工程,總計用工112人,實現人均增收1萬余元。為了讓村民在建設過程中學到實用技能,項目方還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為村民提供砌墻技巧、水電安裝、安全施工等方面的培訓。“參加以工代賑項目,我不僅建設了家園、掙到了工資,還掌握了一門手藝,以后出去打工也不怕沒活兒干了。”太平村村民鄧光耀說。
“我們深入調研鄉村發展需求,精準篩選出具有帶動性的‘小項目’,并整合各類資金資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精準組織勞動力,合理分配工作任務,讓每一名參與群眾都能在以工代賑項目中實現自身價值。與此同時,我們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引導其觀念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轉變,激發內生動力。”漢陰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楊運寶說。
近年來,安康市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不斷拓展以工代賑政策內涵和外延,在實踐中探索創新以工代賑項目勞務組織模式,打造了“國企帶鎮村”“鄉建公司”“村民自建”3種組織模式,進一步簡化以工代賑項目實施手續,節約項目實施費用。2023年以來,安康市共實施以工代賑項目93個,帶動上萬名群眾就業,發放勞務報酬8616萬元,實現人均增收8000余元。
“以工代賑項目要彰顯‘工’的效能、發揮‘賑’的作用,進而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提升以工代賑綜合效益,起到促進低收入群眾就業增收、調動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積極性、增強基層組織自治能力的作用。”安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王珣說,安康將繼續把以工代賑作為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的催化劑,把項目融入產業發展全鏈條各領域,大力謀劃儲備實施以工代賑項目,采取有力措施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