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當年的試點大棚,李文育感慨萬千
□記者 陳雪 文/圖
在距離甘泉縣城十多公里的甄家灣村,村民之所以爭著想種村里那七八十座大棚,是因為看好這一致富產業。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一個叫李文育的人。19年前,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村民試點建起了13座磚結構大棚。
李文育是甘泉縣政協第五屆政協主席。1998年,李文育從黃龍回到家鄉甘泉。
“這是個無事單位。”初到甘泉縣政協,聽到有人如此評價政協,李文育內心如扎麥芒。在他看來,有為才有位,干好政協工作首先要有熱情。
為了根本性轉變機關面貌和工作作風,李文育制定了《學習、工作、生活制度》《考勤制度》等十多項規章制度,用嚴格的組織紀律和獎罰措施,推進政協工作步入正軌。在他的帶領下,機關學習教育和黨員活動實現了常態化,政協各項工作得到了有序開展,縣委、縣政府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
1998年,甘泉縣成立了發展大棚菜領導小組,李文育擔任組長。在當地,大棚里種蔬菜還是個新鮮事,不少人對此心存顧慮。為了加快大棚產業發展步伐,李文育帶著小組成員外出考察,引導群眾更新發展觀念,力促甘泉傳統農業向設施農業過渡。
2000年,針對甘泉縣大棚產業發展速度慢、未形成產業規模等突出問題,李文育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撰寫了《以菜富民》專題調研報告。他在報告中建議,加大大棚產業發展工作力度,在“十五”期間實現一年建千棚,三年突破五千棚,近期內規模上萬的發展目標。吸納報告建議,縣委、縣政府迅速調整發展思路,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大力推進甘泉農業產業化發展。
李文育患有糖尿病、胸膜炎等疾病,但為了發展大棚產業,他四處去學習、摸市場,引進建棚及栽培技術,邀請專家為村民作技術指導。甄家灣村就是李文育當年建起的一個試點。在他的鼓勵下,村民憑借爭取來的政府補貼,建起13座試點磚棚。村民吳中就是受益人之一。
“當年響應李文育主席的號召,搞起了大棚產業,主席還負責棚里的瓜果銷路。”吳中說,從種植油桃、甜瓜一直堅持下來,現在每年一座棚就能收入三四萬元。如今,甄家灣已成為當地知名的甜瓜大棚基地。
對家鄉的發展,李文育格外關注。在甘泉縣政協工作期間,他在關注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就山川秀美建設、國企改制下崗職工再就業等重大問題組織開展了十余次大型視察調研。針對備受群眾關注的縣城北關小區老城改造問題,他憑借在子長縣擔任過舊城改造領導小組組長取得的工作經驗,及時向縣委、縣政府提出群眾利益為先的拆遷工作建議。他提出的“就地重建”建議被政府采納后,在隨后短短半個月時間里,這項棘手的區域拆遷安置工作就得以順利完成。
光陰如梭。退休17年,李文育依然情牽縣域發展。“有時候我會回去看看,對一些工作提提自己的看法。”他說,回想五年政協工作時光,就是二個字“值得”。政協并不是無事可干,而是有干不完的工作。
回望人民政協70年光輝歷程,李文育表示,期盼早日看到祖國實現“中國夢”。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