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舒雁
從踏入吉爾吉斯斯坦的那一刻起,盡管受到兩個國家不同文化的洗禮,吉延偉始終堅信,在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真誠是兩國共享的通行證。
1992年,學生時代的吉延偉憑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忱告別西安,來到吉爾吉斯斯坦求學。那時的吉爾吉斯斯坦以農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很多當地人都沒有見過中國產的日用品。帶著這一發現,吉延偉開始銷售從中國帶去的日用品。
“有一次,我追著偷拿我計算器的當地人跑了幾條街。”吉延偉回憶說,1993年一天下午,她照舊來到街邊賣中國商品,突然沖出來一名男子,搶走了攤位上的一個計算器。她追了上去最終奪回了計算器。“我告訴他,我可以送給他計算器,或者便宜賣給他,但絕不能用搶的方式。”從那以后,當地人每天都會給她預留出攤位,來購買她東西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
隨著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深層融入,吉延偉說,“這里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作為土生土長的陜西女娃,以及對中亞的難以割舍的情結,她暗下決心,要讓更多中亞人了解中國、愛上中國。
畢業后,熱衷于民間交流的吉延偉將全部熱情傾注到中國與中亞各國的貿易往來上,為此她選擇在靠近中亞的新疆工作。“有很多企業想和中亞做生意,但是并不了解那邊的文化、法律和風土人情。”吉延偉說,這時自己就像一只“信鴿”,往返與中國和中亞各國之間,幫助雙方開展交流。
吉延偉回憶說,那時,從中國去中亞各國只能乘坐火車,自己的背包里全是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有農副產品、手工制品和工業產品。對方接待者有的是以前上學時的客戶,出于信任就簽下了生意,有的則并不熟悉,所能做的只能是一次次地告訴對方,自己是滿懷誠意而來的,又一遍遍地向他們展示中國的產品。“我同他們打交道,一定先讓對方感受到我的真心。”面對環境上的差異,吉延偉說,只要兩國之間友好交流、民心相通,兩國人民就一定能交融到一起。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吉延偉在中亞各國的業務也得到了拓展。2006年塔吉克斯坦15周年國慶日晚上,首都杜尚別市體育場內外一片沸騰,數萬人觀賞了精彩炫目的陜西焰火。這是吉延偉促成的第一個陜西企業和中亞國家合作的大型活動。
吉延偉說,“我每天都要打十幾通電話聯系塔吉克斯坦駐中國大使館,想盡辦法促進兩國之間的感情。”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最終這筆價值10萬美元的陜西焰火在塔吉克斯坦的天空中艷麗綻放。
這一次的成功促成,堅定了她幫助更多陜西企業“走出去”的決心。
2012年,中亞陜西商會在吉爾吉斯斯坦正式成立。作為商會會長、西安市致公黨黨員,吉延偉就像個“擺渡人”,穿梭在中國與中亞各國之間,幫助雙方為開展經貿牽線搭橋。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吉延偉帶領眾多陜西企業,滿懷信心地繼續促進雙向文化與經貿合作交流。
“當心貼近了,就能建立更穩固的關系。”吉延偉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通過自己的幫助和努力,讓更多中國企業和商品“走出去”,真正促進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交流合作與發展。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